局灶性面部皮肤发育不良 1 BRAUER 型
局灶性真皮发育不良(FFDDs)是一组相关的发育缺陷,其特征是类似于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的双颞或耳前皮肤损伤。塞万提斯-巴拉根等人(2011)提出了 FFDD 的分类,其中有 4 个亚型。FFDD1(Brauer 综合征)的特点是颞部皮肤凹陷,类似于“镊子标记”。其他面部异常,包括稀疏的侧眉、双歧杆菌和扁平的鼻尖,通常是轻微的。遗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FFD2(Brauer-Setleis 综合征;614973) 以双颞部皮肤病变为特征,面部表现不一,包括眶周皮肤薄且起皱、睫毛分叉症和/或睫毛缺失、睑裂上倾、鼻梁扁平、鼻尖宽、嘴唇大、面部皮肤多余。遗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FDD3(Setleis 综合征;227260)与 FFDD2 具有相同的面部特征,但遗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FDD4( 614974 ) 的特征是孤立的耳前皮肤病变,具有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Slavotinek 等人,2013 年总结)。
局灶性面部皮肤发育不良的遗传异质性
FFDD3( 227260 ) 是由染色体 2q37 上的 TWIST2 基因( 607556 ) 突变引起的。FFDD4( 614974 ) 是由染色体 10q23 上的 CYP26C1 基因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Brauer(1929)描述了 38 名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并追踪了一个家庭的 5 代人,据说其中有 155 人受到影响。据说受影响的祖先是约翰·乔克布·范·巴根(Johann Jokeb Van Bargen),他于 16 世纪从荷兰移民到德国。注意到与“镊子标记”的相似之处。单方面发生在 2 中描述。
Jensen(1971)描述了一个英国家庭的 5 代受影响的人。
McGeoch 和 Reed( 1971 , 1973 ) 研究了一个澳大利亚家庭,该家庭有许多世代受影响的成员,他们将这种疾病称为局灶性面部真皮发育不良。虽然主要发现是太阳穴处皮肤起皱或起皱,但一些患者在下巴和前额的侧面显示出点滴状区域。组织学上,病变是中胚层发育不良,几乎没有皮下脂肪,骨骼肌几乎与表皮相邻。皱褶的皮肤很好地解释了真皮发育不全和缺乏脂肪。
马吉德等人(1988)描述了一名墨西哥裔美国男婴的零星病例。
▼ 遗传
Brauer(1929)、Jensen(1971)和 McGeoch 和 Reed( 1971 , 1973 )报道的布劳尔综合征的 3 个大家族(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中观察到父子遗传,表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历史
Kowalski 和 Fenske(1992)提出了一种分类,其中 Brauer 综合征被称为 FFDD I 型。他们认为 Setleis 综合征(具有附加特征的局灶性面部真皮发育不良)是一个孤立的实体,他们将其归类为 FFDD III 型。他们将没有附加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形式的 FFDD 命名为 FFDD II 型;他们报告了一个患有 FFDD 类型 II 的家庭,并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家庭(Jensen 的“M”家庭,1971 年)。塞万提斯-巴拉根等人(2011)将Kowalski 和 Fenske(1992)报告的同胞中的 FFDD 表型分类为 FFDD4( 614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