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小脑萎缩症

什么是小脑萎缩症?

小脑萎缩症,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Spinocerebellar Atrophy)或脊髓小脑失调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类家族遗传性疾病,因涉及基因种类不同,所以其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遗传,其常见症状包括脑部神经细胞的萎缩/变性、髓鞘的脱失等引起的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基因疾病,有多达40余种类型,每一种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基因检测已经能明确其中36种缺陷基因,且发现SCA具有遗传性、进行性、退行性和致命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SCA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类,这种疾病通常是由隐性或显性基因引起。由于缺陷基因种类繁多,因此临床上经常难以确诊准确的病因,但大多有家族遗传倾向,20岁以前起病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20岁以后起病者则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时发现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复功能异常等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病理方面,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神经细胞的萎缩、变性,髓鞘的脱失,胶质细胞轻度增生,从而出现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中下脚广泛变性、浦肯野细胞消失;脊髓后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继发胶质细胞增生、后根与脊神经节变性、髓鞘脱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为明显,亦可见到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基底核等脑干部分核团的变性等。

小脑萎缩症病因及分类

小脑萎缩症(SCA)是一个术语,指一组遗传性共济失调,其特征是大脑中与运动控制相关的部分(小脑),有时也包括脊髓发生退行性改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SCA,它们是根据负责特定SCA类型的突变基因来分类的。使用“SCA”后面跟一个指趾来描述类型,目前根据它们的标识顺序:SCA1到SCA40(这个指趾还在继续增长)。症状和体征因类型而异,但其症状相似,包括走路不协调(步态)、手眼协调不良、言语异常(构音障碍)等。

目前除了少数SCA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确,导致无法被精准诊断外,目前的基因检测技术已经能够对近40种不同的SCA病因进行精确鉴定。多数SCA患者可以归类到多谷氨酰胺类疾病(CAG),这是由于疾病相关蛋白包含大量谷氨酰胺残基的重复序列,大量堆积在体内导致小脑发生病变所致的共济失调,所以也被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一个共济失调基因于1993年被发现,并被命名为SCA1;后来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现与共济失调有关,于是按照SCA2、SCA3等发现基因的顺序依次排序。当然,大多数共济失调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也有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遗传基因。由于CAG的结构相当不稳定,因此会像毛衣线团一样不断加长自己的CAG片段来维持稳定(这一现象又叫CAG扩增),因此导致这类疾病的患者后代,其疾病症状会越来越严重。简单来说,CAG片段重复次数越多,SCA患者的症状越严重。一般正常人的CAG扩增幅度在35以内,而SCA患者普遍在35以上。

有报道称,在遗传时,CAG扩增幅度越多,会导致SCA发病年龄提前,目前在中国国内,主要多见的是SCA 1型、2型、3型、6型、7型和DRPLA型。具体完整的SCA类型及致病基因见下表

SCA类型 遗传模式 突变基因
SCA I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NX1基因
SCA 2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NX2基因
SCA 3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NX3基因
SCA 4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NX4基因
SCA 5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NX5基因
SCA 6型 常染色体隐性 CACN1A 基因
SCA 7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XN7 基因
SCA 8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XN8 基因
SCA 9型 常染色体隐性 ITPR1 基因
SCA 10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XN10 基因
SCA 11型 常染色体隐性 PPP2R2B 基因
SCA 12型 常染色体显性 TTBK2 基因
SCA 13型 常染色体显性 KCNC3 基因
SCA 14型 常染色体显性 STUB1 基因
SCA 15型 常染色体显性 TPP1 基因
SCA 16型 常染色体显性 CWF19L1 基因
SCA 17型 常染色体显性 TATA 基因
SCA 18型 常染色体显性 TPD1 基因
SCA 19型 常染色体显性 WWOX 基因
SCA 20型 常染色体显性 SYT14 基因
SCA 21型 常染色体显性 TMEM240 基因
SCA 22型 常染色体显性 PRKCG 基因
SCA 23型 常染色体显性 TWNK 基因
SCA 24型 常染色体显性 TBP 基因
SCA 25型 常染色体显性 PNKP 基因
SCA 26型 常染色体显性 SETX 基因
SCA 27型 常染色体显性 KCNA1 基因
SCA 28型 X连锁隐性 SAMD9L 基因
SCA 29型 常染色体显性 FXN 基因
SCA 30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M 基因
SCA 31型 常染色体隐性 BEAN1基因
SCA 32型 常染色体显性 ATCAY 基因
SCA 33型 常染色体显性 POLG 基因
SCA 34型 常染色体显性 ELOVL4 基因
SCA 35型 常染色体显性 TGM6 基因
SCA 36型 常染色体显性 NOP56 基因
SCA 37型 常染色体显性 VWA3B 基因
SCA 38型 常染色体显性 ELOVL5基因
DPPLA型 常染色体显性 CSTB基因

小脑萎缩症症状

SCA疾病虽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总体症状都是大同小异,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智能力不受影响但身体逐步失去控制,尤其是以步态缓慢进行不协调为特征,通常会出现手脚不协调,言语和眼球运动的不协调性等。通过脑部CT检测通常可以发现明显的小脑萎缩症状,由于这类患者发病时,行走的姿态摇摇晃晃,动作就像企鹅走路一样,因此也被称为企鹅家族病。其他常见的病症如下:

  • 平衡问题(共济失调),四肢不能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
  • 不协调的走路姿势,身体经常会左右倾斜
  • 手眼协调能力差,比如无法工整的写字
  • 异常的语言表达能力(构音障碍),经常声音忽高忽低
  • 无意识的眼球运动(眼颤)

通常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不能好好的使用餐具进食(用筷子时体现得更明显),并伴有容易跌倒、无法拿取物品等症状,随着病情恶化,逐渐变得不能行走和不能执笔书写,最终进展至不能说话和只能卧床,日常生活都必须由他人照顾。然而即使小脑、脑干、脊髓萎缩,大脑正常的机能以及智力均完全不受影响。

c07bb6d706e90ce6c442f7be950e9f87.png

小脑萎缩症遗传模式

本症的遗传模式可依据具体的致病基因进行区分。多数SCA患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当然也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意味着父母任意一方有相关致病基因,其后代就有50%的几率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是父母双方都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有25%几率遗传;X连锁隐性意味着女性携带而男性致病。

小脑萎缩症治疗

现代医学对本疾病仍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舒缓症状及减缓恶化的进行,症状是不能逆转的。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SCA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疾病,虽然不是所有类型的SCA都会导致同样严重的小脑萎缩,但目前还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一般来说,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药物治疗本身不是治疗共济失调,而是改善其他疾病症状,包括震颤、僵硬、抑郁、痉挛和睡眠障碍等。

物理治疗

理疗师可以通过定制专门的锻炼计划来帮助SCA患者逐步解决共济失调的问题,包括走路姿势的调整和运动训练写字等。通过系统的训练后,部分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共济失调的症状,使其部分恢复日常生活的能力。

当然,以上治疗方案也只能部分改善SCA患者的症状,对于想要彻底阻断该病的遗传,还是需要考虑做遗传咨询。

小脑萎缩症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是向个人和家庭提供关于遗传疾病的性质,遗传和影响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医疗和生育决定的步骤,一般需要遗传学家调查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情况后,进行遗传风险评估。由于SCA患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为主,因此父母任意一方有相关基因异常,其后代就有可能得小脑萎缩症,一般推荐使用泰国试管婴儿技术(PGD)进行干预。

PGD又叫胚胎植入前筛查,现在也有叫植入前基因检测(PGT-M),是一种检查胚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的基因技术,经过测试的胚胎如果没有胚胎异常,将放回子宫继续发育。从临床上看,胚胎通常是在出生后2-6天植入子宫的(即新鲜胚胎移植),但现在,更常见的是冷冻胚胎,以便让女性有更多的时间调理身体,方便后续植入。

这一技术和常规的试管婴儿技术(IVF)非常类似,所不同的是,PGD会对植入前的胚胎做进一步的基因检测,从中排除掉有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病的胚胎,从而保证植入子宫体内的胚胎不会患有小脑萎缩症(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