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蛋白血症I型

Holt等(1939)首先报道了这种综合征的家族性发生。Boggs等(1957年)描述了一次表亲交配的3个同胞。当患者正常饮食时会发生大量高乳糜血症,在无脂肪喂养下几天内完全消失。在正常饮食中,α和β脂蛋白低。存在去除乳糜微粒(脂肪诱导)和其他富含甘油三酸酯的脂蛋白(碳水化合物诱导)的缺陷。已证明血浆肝素后脂解活性(PHLA)降低。怀疑脂蛋白脂肪酶的组织活性低。以腹部疼痛,肝脾肿大,爆发性黄瘤和血浆发乳为特征的完全疾病是隐性的。杂合子可能显示轻度血脂过多和PHLA降低。性早熟似乎不是特征。

I型高脂蛋白血症是由8p21染色体上脂蛋白脂酶基因(LPL; 609708)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Gene/Locus Gene/Locus
MIM number
8p21.3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 QTL 11] 238600 AR 3 LPL 609708
8p21.3 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 238600 AR 3 LPL 609708

Havel和Gordon(1960)首先认识到脂蛋白脂肪酶(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EC 3.1.1.3)的缺乏是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基本缺陷。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表型也可能是由脂蛋白脂酶,载脂蛋白C-II的激活剂缺乏引起的(Breckenridge等,1978)-参见207750。Nevin和Slack(1968)将这种情况称为脂肪诱发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杂合子中的脂肪组织显示出中等水平的脂蛋白脂肪酶。

Berger(1987)报告了一例变异的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尽管脂肪组织中的酶明显减少,但肌肉脂蛋白脂肪酶基本上是正常的。Schreibman等(1973年)研究了一个具有2个临床典型同胞的家庭,这些同胞的脂蛋白脂肪酶显示出异常的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Hoeg等(1983)报道了一位异常病人,该病人最初在75岁时被诊断出。绝对戒酒和长期低脂饮食可能是其长寿的原因。从小开始,他就反复出现腹痛,恶心和呕吐,被诊断为“胆囊性膀胱炎”,直到他首次住院时才48岁。在接下来的15年中,他每年有1至3次腹痛发作,需要住院治疗。这些发作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有时与an逝性丘疹皮疹有关。黄疸在64岁时迅速发展,这是由于胆管狭窄引起的,可通过手术缓解。他现年73,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股骨挫伤。

Eckel(1989)对脂蛋白脂肪酶进行了广泛的综述。Auwerx等(1989)根据缺乏(I类)或有缺陷的酶蛋白的存在,以及它是否与肝素结合(II类)或不结合(III类),在蛋白质水平上对LPL缺乏症进行了分类。

原发性LPL缺乏症患者的血浆中经常出现轻度至中度溶血。Cantin等(1995)发现,虽然渗透脆性与对照组相似,但血浆血红蛋白明显增加。此外,发现血浆溶血磷脂酰胆碱浓度增加。认为这是由于逆向代谢途径的损害,其将溶血磷脂酰胆碱转化回磷脂酰胆碱。这些发现以及血浆前血红蛋白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LPL缺乏的溶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溶血磷脂酰胆碱浓度的异常升高介导的。

Feoli-Fonseca等(1998年)审查了16名1岁以下婴儿的LPL缺乏症的病例;7例表现为易怒,2例表现为小肠出血,5表现为苍白,贫血或脾肿大,2表现为家族病史或偶然发现。所有血浆样品在出现时都是乳白色的。

Kawashiri等(2005年)报道了具有此突变的22岁的日本男性,尽管其32年的胰腺炎临床病史复发了20倍以上,但没有严重的胰腺畸形,血管并发症或严重的糖耐量异常。根据该患者的长期观察,Kawashiri等人(2005)提出LPL缺乏并非总是与高死亡率相关,即使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胰腺功能也可能缓慢下降。

▼ 临床管理
------
在Feoli-Fonseca等人回顾的患者中(1998年),乳糜微粒血症对饮食中的脂肪限制反应迅速,有可能长时间维持令人满意的代谢控制。仅一名青春期女孩发生了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的胰腺炎发作。没有观察到对生长的持续不利影响。胰腺炎的发展表明,LPL缺乏的患者应避免雌激素治疗。

Heaney等(1999年)报道了3例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并伴有频繁的严重胰腺炎发作的患者对抗氧化剂治疗(Antox,每天1片,每天4次)的显着反应。由于这些患者对其他饮食和药理措施均无反应,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抗氧化剂治疗可能是这类患者管理的重要进展。

甘油三酸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颗粒的形式从肝脏进入血浆腔室,并以乳糜微粒的形式从肠道中的饮食脂肪吸收进入甘油腔。LPL活性是血浆甘油三酸酯水解的主要机制,可导致随后有效去除富含甘油三酸酯的脂蛋白残留物。在没有LPL依赖性途径的情况下,富含甘油三酸酯的脂蛋白的去除通过效率较低的LPL非依赖性途径而发生,从而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大量升高。已知APOC3(107720)抑制LPL(609708),尽管也有证据表明APOC3通过LLP孤立机制增加血浆甘油三酯的水平。Gaudet等(2014年)服用了名为ISIS 304801的APOC3 mRNA抑制剂治疗3例由于LPL缺乏和甘油三酯水平范围为1,406至2,083 mg / dl(15.9-23.5 mM / l)的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服用研究药物13周后,血浆APOC3水平降低了71%至90%,甘油三酸酯水平降低了56%至86%。在研究期间,所有患者经治疗的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500 mg / dl(5.7 mM / l)。Gaudet等(2014年)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数据支持了APOC3作为LPL孤立的甘油三酸酯代谢途径的关键调节剂的作用。

▼ 分子遗传学
------
有关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子遗传学的完整讨论,请参阅LPL基因条目(60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