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中心核肌病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中心核肌病2(CNM2)是由染色体2q14上的amphiphysin-2基因(BIN1;601248)中的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有关一般表型的描述和对中心核肌病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见CNM1(160150)。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Gene/Locus Gene/Locus
MIM number
2q14.3 Centronuclear myopathy 2 255200 AR 3 BIN1 601248

▼ 临床特征
------
Sher等(1967)描述了两个黑人姐妹普遍的肌肉无力和消瘦。在80%到98%的肌纤维中,许多核位于中央。肌肉几乎没有退行性变化。无症状母亲的肌肉活检显示,中央有核小纤维和正常纤维混合在一起。临床上,肌病始于生命早期,发展缓慢,导致明显的上睑下垂,全身性肌肉萎缩和脊柱侧弯。

皮尔森等(1967)描述了一个女性患者,从出生起就有肌病的迹象。这位母亲尽管临床正常,但骨骼肌的组织学异常较小。布拉德利等(1970)描述了受影响的黑人兄弟在8岁和15岁时开始虚弱,并在34岁时死亡。布拉德利等(1970)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疾病是变性的,而不是成熟的停止。

Pavone等(1980)观察到一个女孩具有典型的中心核肌病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肌电图是肌病型的。父母一经移居便是堂兄。据认为,一个已经死亡的父亲阿姨和叔叔以及一个母亲阿姨也受到了影响。奇怪的是,这组作者得出结论,系谱“建议以低渗透率进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步行困难是生命的第三个学期末,它的第一个表现是步行困难。她表现出严重的肌张力低下,双侧上睑下垂和深肌腱反射消失。在10岁时,还出现了外部眼肌麻痹和面部无力。受影响亲戚的死亡年龄分别为2,5岁和12岁。

Wallgren-Pettersson等(1995)据报道,至少有11个具有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兼容的血统的肌管肌病(MTM)家族。在研讨会上介绍了第十二个威尔士家庭。在12个家庭中,有21例经组织学证实为MTM的患者。该病的发病年龄为6岁(婴儿),7岁为儿童早期,再有8岁为8至30岁。临床特征通常包括眼肌麻痹,上睑下垂和面部无力。据报道,其中有6例患者有进食困难,其中2例出生时松软,2例出生时窒息。肌肉无力通常在近端最为明显,但有些表现出远端远端受累。在3个家庭中,父母是近亲的,此外,也有2例散发男性近亲血统的男性患者的报告。在报告中,经组织学检查已确诊的21例患者中,除1例外,其余均在3到32岁(平均18岁)之间存活。一名患者在16岁时死于心力衰竭。

Nicot等(2007)报道了3个无关的近亲家庭常染色体隐性核中性肌病。发病时间从出生到童年不等。5个受影响的个体中有3个仍然存活,伴有轻度,近端,缓慢进行性肌肉无力。不需要辅助通风。来自1个印度家庭的受影响成员显示出轻度至严重的先天性挛缩。没有认知障碍。骨骼肌活检显示大量纤维具有中央核。

Claeys等(2010年)报道了一名21岁的摩洛哥男子中心核肌病。他推迟了运动的里程碑,走路时只有3.5,并且从小就在跑步和爬楼梯方面遇到困难。他还患有轻度智力障碍(智商为70),并且在3.5岁时出现了言语发育。弥漫性肌肉萎缩和进行性肌无力在11岁时变得很明显。21岁时进行的体格检查显示,轴向,上下左右的近端和远端肢体肌肉无力,并伴有肩翼,高尔斯氏征,高劳氏症和蹒跚步态。其他特征还包括面部两肢瘫痪,垂直眼睑轻瘫,发声困难和构音障碍。轻度的畸形,面部细长,上颚弓高,逆行和耳朵突出。手细长,手指细小,双脚有双侧双头洞和等鼻。实验室研究显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和劳力性呼吸困难。骨骼肌活检显示细胞核集中,1型纤维占优势,某些纤维中的肌原纤维无序性和稀有的状肌质链。肌电图显示假性强直性和强直性放电,颤动和小的多相运动单位短电位。重复刺激时递减反应,提示突触后神经肌肉传递缺陷。这种疾病是缓慢进行的。和小的短多相电机单元电位。重复刺激时递减反应,提示突触后神经肌肉传递缺陷。这种疾病是缓慢进行的。和小的短多相电机单元电位。重复刺激时递减反应,提示突触后神经肌肉传递缺陷。这种疾病是缓慢进行的。

Cabrera-Serrano等人在18名西班牙患者中,有13名来自CNM2家族的已知罗姆人背景(2018)发现16个是创始人R234C突变的纯合子(601248.0005),2个是R234C和R145C突变的复合杂合子(601248.0006)在BIN1基因中。所有纯合患者均几乎完全替代了椎旁颈,背部和腰部肌肉的脂肪,这与临床检查中所见的突出的轴向肌肉受累是一致的。在可供审查的13位患者的肌肉活检样本中,中心核存在于6%至98%的纤维中。复合杂合患者表现出广泛的临床变异性,范围从轻度表型的严重早期发作到儿童晚期发作。作者指出,还需要研究其他患者,以确定其纯合R234C患者的放射肌肉模式的特定模式是特定于该突变还是其他BIN1突变所共有。

▼ 异质性
------
Wallgren-Pettersson等(1995年)指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形式的发病年龄通常晚于X连锁形式,且早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似乎介于其他两种形式的中间。

▼ 分子遗传学
------
Nicot等人在3个无关的近亲性近亲性隐性中心核肌病的患病成员中进行了研究(2007年)确定的纯合子突变在基因BIN1(601248.0001 - 601248.0003)。

Claeys等在一名自童年以来就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核中枢性肌病的摩洛哥男子中(2010)确定了BIN1基因的纯合突变(R154Q; 601248.0004)。

在西班牙5个主要中心的53名被诊断为中心核肌病的患者中,Cabrera-Serrano等人(2018)鉴定出16位纯合子为arg234-to-cys(R234C; 601248.0005)突变,2位纯合子为R234C和arg145-to-cys(R145C; 601248.0006)复合杂合。所有15名已知的罗姆人患者均具有R234C突变,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该突变为创始人突变;其余3例患者血统未知,并失去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