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痛经
据了解,有的专家在临床常用乌梅丸治疗痛经。痛经主要临床表现为:经行腹痛,疼痛以脐周为主,并伴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乌梅丸乃《伤寒论》中治疗蛔厥证的重要方剂,而且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代表方。该方重用乌梅敛肝阴而制木火之横逆上亢,用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火,附子、干姜、细辛、川椒辛开厥阴气机,疏通阳气而温下寒,人参补气、当归养血。本方寒温并用,虚实并调;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调和阴阳。
有的专家在临床上将其加减后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特别是合并有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往往有较严重的痛经,同时大部分患者伴有肛门坠胀,腹泻,及呕恶等胃肠道症状(因子宫内膜异位好发于阴道直肠隔,在经期较多伴肛门坠胀,甚至发射至大腿内侧,疼痛剧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此类患者由于疼痛剧烈往往采用止痛药抑制疼痛,但只能临时止痛。长期用药,一者药效逐渐减弱,二者长期用药部分患者可产生胃部疾患。三者止痛药并不适用于预备妊娠者。而且止痛药并不能解决胃肠道症状。故相当一部分患者转而求助于中医。临床上常用温经、活血、止痛方法治疗。但止痛效果往往欠佳。特别是对于疼痛剧烈伴有胃肠道症状患者,收效甚微。如何止痛,是中医妇科医生经常面临的一道难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病在厥阴,大部分属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阴阳失调,瘀血内阻,气血逆乱。临床常表现为:每次经行或经前1-2天即腹痛,多疼痛剧烈,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一般疼痛2-3天可自行缓解,严重者整个月经期均有疼痛。一部分患者需卧床休息,或用西药止痛。常伴有肛门坠胀、呕吐、腹泻、或喜温熨,或口干不喜饮。舌红,脉略弦,或沉紧。治法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活血止痛。方药用乌梅丸加减:乌梅20 - 30g、黄连6g、黄柏10g、肉桂3g、附子3g、干姜3g、党参20g、当归10g、细辛3g、川椒3g、益母草24- 30g、白芍20 - 30g、甘草6-10g、川芎10g,或加蒲黄10g、五灵脂15g,莪术10g、三棱10g。在经前2-3天开始服。每月3 -5剂即可。其临床辨证要点:经行下腹痛(可不必脐周痛)、呕恶、大便溏或腹泻或仅为肛门坠胀。
总结:《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冲脉隶属于肝,瘀滞经脉故小腹疼痛坠胀,连及二阴、两股内侧。肝气犯脾则腹泻,犯胃则呕恶。故部分痛经患者腹痛往往伴有胃肠道症状,表现寒热错杂之象。乌梅丸为治疗厥阴证的代表方,该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阴阳;加益母草、川芎活血调经,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内异症的患者考虑到瘀血内阻,适当加入三棱、莪术活血消癥,均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