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1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1(ECYT1) 是由染色体 19p13 上编码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 133171 )的基因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1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血清红细胞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增加,红系祖细胞对 EPO( 133170 )过敏,以及血清 EPO 水平低。血小板或白细胞没有增加,并且疾病不会发展为白血病(Kralovics 等,1998)。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遗传异质性
另见 ECYT2( 263400 ),由染色体 3p25 上的 VHL 基因( 608537 )突变引起;ECYT3( 609820 ),由染色体 1q42 上的 EGLN1 基因( 606425 )突变引起;ECYT4(611783),起因于EPAS1基因(突变603349)上2p21染色体; ECYT5( 617907 ),由染色体 7q22 上的 EPO 基因( 133170 )突变引起;ECYT6( 617980 ),由染色体 11q15 上的 HBB 基因( 141900 )突变引起;ECYT7( 617981 ),由 HBA 基因( 141800 ; 141850 ) 突变引起) 在染色体 16p13 上;和 ECYT8( 222800 ),由染色体 7q33 上的 BPGM 基因( 613896 )突变引起。
Stamatoyannopoulos(1972)回顾了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因,并指出该疾病可能是由 2,3-二磷酸甘油酸调节缺陷引起的(参见613896和222800)。
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能分别由染色体 9p24 和 12q24 上的 JAK2( 147796 ) 或 SH2B3( 605093 ) 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引起。
有关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学的综述,请参见Bento 等人(2014 年)。
▼ 命名法
术语“红细胞增多症”(希腊语:“血液中的许多细胞”)可与“红细胞增多症”互换使用,尽管后者更具体地指循环分化红细胞数量的增加(Prchal,2005;Cario, 2005 年)。“红细胞增多症”是此处使用的首选术语,以区分以循环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63300),后者是一种与 JAK2 基因体细胞突变相关的骨髓增殖性疾病(147796)。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也不同于红白血病( 133180 ),后者被认为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以骨髓和外周血中未成熟的红细胞为特征。
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系祖细胞中固有的遗传或体细胞缺陷导致对循环细胞因子的反应增强。在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中,红细胞区室孤立于外在影响扩张。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1 是由于 EPOR 基因缺陷导致的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红细胞祖细胞对生理性或低水平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增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被认为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因为它是由于红细胞祖细胞内的 JAK2 基因缺陷导致组成性细胞内信号传导和克隆增殖。相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红细胞室外激素因素驱动的,普查尔,2005 年;卡里奥,2005 年;格雷格和普查尔,2005 年)。
▼ 临床特点
Engelking(1920)和Wieland(1932)分别报道了一个家族,其中 3 代 11 名成员患有红细胞增多症。在一些人中,这种异常在儿童时期就被注意到了。Auerback 等人报告的一名患者(1958 年)Cassileth 和 Hyman(1966 年)在家庭研究中再次报道。
普查尔等人(1985)报道了一个具有红细胞增多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受影响的成员血清红细胞量增加,血红蛋白增加,EPO 水平降低。动脉血氧水平和血氧亲和力正常。体外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显示低水平 EPO 的刺激显着增加。
奎瑟等人(1988)描述了 4 代家庭中 7 名成员的红细胞增多症,并具有男性对男性的遗传。提出者在 26 岁时首次被诊断出来。他头疼,而且明显过多。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没有升高。该疾病在家族其他成员中年时以高血压、心血管和血栓栓塞现象以及异常出血为特征。先证者通过反复静脉采血成功治疗。
朱沃宁等人(1991)报道了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芬兰大家族。体外研究显示红系祖细胞对 EPO 过敏。红细胞增多症对受影响个体的健康或寿命没有任何明显影响。事实上,许多人年事已高,有1人在耐力运动中获得了数枚奥运会金牌和世界冠军。
▼ 测绘
在Juvonen 等人报道的具有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大型芬兰亲属中(1991),德拉夏贝尔等人(1993)证明了与 EPOR 基因 5 素数区域中信息丰富的简单序列重复(SSR) 多态性的关联(lod 评分为 6.37)。
▼ 分子遗传学
在Juvonen 等人报道的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大型芬兰家庭的所有 29 名受影响成员中(1991),德拉夏贝尔等人(1993)鉴定了 EPOR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 133171.0001 )。
在 2 个不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红细胞增多症家族中,Kralovics 等人(1997)鉴定了 EPOR 基因中的 2 个不同的杂合突变( 133171.0004 ; 133171.0005 )。作者指出,大多数与红细胞增多症相关的 EPOR 突变(8 个中的 6 个)导致受体的 C 末端负调控域缺失。
最初由Prchal 等人报道的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家族的 3 名受影响成员(1985),克拉洛维奇等人(1998)鉴定了 EPOR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 133171.0006 )。
▼ 历史
戴尼亚克等人(1979),米光等人(1973)和Distelhorst 等人(1981)将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归因于自主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增加。
伊曼纽尔等人(1992)报道了对 3 个患有家族性和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广泛受影响家庭的研究。虽然在 1 个家族的 4 代中发现了 13 名受感染的个体,但没有出现男性对男性遗传的例子;然而,在第二个家庭中,有两个这样的例子。另一名患者为孤立病例。3个家系均排除了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使在放血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也正常或低。没有证据表明 EPOR 基因重排或扩增。检查 3 名患者的红系祖细胞上 EPO 受体的数量和结合亲和力的功能研究表明没有异常。伊曼纽尔等人(1992) 表明这些家族中的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不涉及 EPOR 本身,但可能是由受体后反应的改变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