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圆柱瘤病

有证据表明家族性圆柱瘤病是由染色体 16q12 上 CYLD基因( 605018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该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另见 Brooke-Spiegler 综合征(BRSS; 605041 ) 和多发性家族性 trichoepithelioma-1(MFT1; 601606 ),它们是具有重叠表型的等位基因疾病。

▼ 说明

传统上称为家族性圆柱瘤病、Brooke-Spiegler 综合征和多发性家族性毛上皮瘤的疾病最初被描述为不同的临床实体。BRSS 患者会出现多种皮肤附件肿瘤,包括圆柱瘤、毛状上皮瘤和螺旋腺瘤。家族性圆柱瘤病患者只有圆柱瘤,而 MFT1 患者只有毛状上皮瘤。然而,由于这些疾病表现出重叠的表型特征,并且由于每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已在一个家族中进行了描述,因此许多人认为这些疾病代表了单一疾病实体的表型谱(Guggenheim 和 Schnyder,1961;Welch 等人, 1968 年;Gerretsen 等人,1995 年;李等人,2005;Bowen 等人,2005 年;杨等人,2006 年;Saggar 等人,2008 年)。

Van Balkom 和 Hennekam(1994)对家族性圆柱瘤病更喜欢命名为“皮肤外分泌圆柱瘤病”,他们提供了一篇综述。“外分泌腺”指的是肿瘤可能起源于外分泌汗腺的组织学证据。

Blake 和 Toro(2009)详细回顾了与 CYLD 突变相关的疾病谱。

▼ 临床特点

Ancell(1842)和Spiegler(1899)描述了一种以皮肤附件肿瘤为特征的家族性综合征,现在称为圆柱瘤( Lee et al., 2005 )。

Baden(1962)指出圆柱瘤病在临床上可能类似于神经纤维瘤病(NF1; 162200 )。

韦尔奇等人(1968)提供的家庭数据支持“Ancell-Spiegler”圆柱瘤和“Brooke-Fordyce”毛上皮瘤是单一实体的表现这一观点。

Harper(1971)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例子,说明圆柱瘤病发展成覆盖头皮的“头巾肿瘤”。

弗农等人(1988)描述了一名患有多发性皮肤圆柱瘤的 42 岁女性的孤立的、明显良性的肺圆柱瘤。她死于冠状动脉闭塞,这在她的其他家庭成员中早熟发生,这表明冠状动脉疾病与圆柱瘤之间没有联系。

Gerretsen 等人(1995)描述了一个大家族,其中皮肤圆柱瘤发生在 5 代的成员中,有 30 名受影响的人(11 名男性,19 名女性)。还观察到毛上皮瘤和粟粒疹。观察到女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男性对女性和男性对男性的遗传。成年后外显率达到 100%。

Poblete Gutierrez 等人(2002)报道了一个 4 代德国家庭,其中 4 个人患有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遗传的皮肤附件肿瘤。报告时死亡的最年长的受影响成员的头皮和鼻唇沟区域有头巾肿瘤样圆柱瘤,经组织学检查证实。第三代女性的小鼻唇沟肿瘤在组织学上显示为圆柱形。最年轻的家庭成员,在第四代,患有鼻唇部圆柱瘤以及鼻子和头皮的毛状上皮瘤。Poblete Gutierrez 等人(2002)评论了家族内和个体内的表型变异性。

斯托尔等人(2004)报道了一对患有家族性圆柱瘤病的母女。真皮外分泌腺圆柱瘤在 28 岁时在母亲身上出现小的孤立性病变。其他肿瘤出现​​了,她接受了多次手术。女儿在 23 岁时在头皮的前部出现病变。家族史显示,母亲的姐姐也受到影响。

▼ 测绘

Biggs 等人研究了 2 个患有圆柱瘤病的家庭(1995)发现了与染色体 16q12-q13 连锁的有力证据。在来自 4 个个体的 19 个肿瘤中,这些标记附近的野生型等位基因持续丢失,表明该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

Verhoef 等人(1998)研究了一个大型荷兰家庭,其中受影响的成员最初被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9q34(TSC1; 191100 ) 和 16p13(TSC2; 613254 )上涉及结节性硬化症复合体的两个染色体区域均排除了连锁。对临床和病理数据的重新评估导致工作诊断改变为常染色体显性圆柱瘤病。随后的连锁分析显示在染色体 16q12-q13 处具有标记 D16S308 的 lod 评分为 3.02。

比格斯等人(1996)在来自 4 名家族性圆柱瘤病患者的 25 个肿瘤中检查了每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标记,其中一些与已知的肿瘤抑制基因接近。除了 16q 染色体上的基因座外,没有检测到杂合性丢失(LOH)。他们认为,他们象征着CYLD1的候选基因可能是唯一与圆柱瘤发展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他们还在 14 个(57%)散发性圆柱瘤中的 8 个(57%)中使用染色体 16q 上的标记证明了 LOH,表明 CYLD 基因可能参与家族性和散发性圆柱瘤的发生。

高桥等人(2000 年)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和受累者圆柱瘤中的 LOH 对 19 个患有这种疾病的家庭进行了评估。所有 15 个信息丰富的家族都显示出与 16q12-q13 的联系,因此没有提供遗传异质性的证据。重组作图将基因置于大约 1 Mb 的间隔中。没有证据表明家庭之间共享单倍型。

▼ 分子遗传学

比格内尔等人(2000 年)在 21 个圆柱瘤病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确定了 CYLD 基因中的 21 种不同种系突变。在 1 名散发性疾病患者和 5 名家族性疾病患者中鉴定出 6 种体细胞突变。所有突变预测截短或缺失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参见,例如,605018.0001 - 605018.0002)。

Poblete Gutierrez 等人在患有圆柱瘤的德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包括 1 名也患有毛状上皮瘤的患者,提示 BRSS(2002)鉴定了CYLD基因中的杂合截断突变( 605018.0003 )。结果表明,单个 CYLD 突变可导致表型不同的肿瘤类型,表明圆柱瘤和毛状上皮瘤是等位基因疾病。

杨等人(2006 年)在一名患有圆柱瘤病和头巾肿瘤综合征的 73 岁男性和他的 2 名患有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但没有圆柱瘤的儿童中发现了CYLD基因( 605018.0008 )的杂合突变。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疾病代表了单一遗传缺陷的表型变异。

萨格等人(2008)对 25 名患有家族性皮肤附件肿瘤的先证者进行了基因分析。总共在 25 名先证者(72%) 中鉴定出 CYLD 中的 18 个突变,包括 6 个新突变。不同表型中的突变频率为 BRSS 为 85%,FC 为 100%,MFT1 为 44%。大多数突变导致截短的蛋白质。没有明显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萨格等人(2008)得出结论,CYLD 基因突变是所有 3 种疾病的基础,但表型变异的原因仍有待探索。

▼ 历史

Schmidt-Baumler(1931)提出了 X 连锁显性遗传的问题。布兰迪等人的家谱(1961 年)显示了一个受影响的男性,他的所有女儿都受到影响,所有儿子都不受影响。

直到 1954 年底,Evans 等人(1966)发现 47 例报告的圆柱瘤病例,其中 30 例为女性。作者指出,Billroth(1859)也将圆柱瘤这一术语应用于唾液腺组织中出现的一种腺癌。

Hart(1973)提出,遗传性多发性良性囊性上皮瘤的病变可以在古帕提亚硬币中辨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