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暂时性大疱性皮肤病

新生儿短暂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TBDN) 是由染色体 3p21 上的 COL7A1基因( 120120 )中的杂合子或复合杂合子突变引起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31750 , 226600 ) 是等位基因疾病。

▼ 说明

新生儿暂时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是一种罕见的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表现为新生儿皮肤起泡,但通常在生命早期会显着改善,甚至完全缓解。皮肤活检显示 VII 型胶原蛋白的异常表皮内积累,这导致结构不良的锚定原纤维和形成水泡的致密层下平面(Fassihi 等人,2005 年总结)。

▼ 临床特点

桥本等(1985)首次在一名剖腹产的非洲裔美国男性中描述了这种疾病,该男性在出生后不久在四肢和其他摩擦区域出现大疱。大疱迅速愈合,留下色素减退,但没有疤痕或粟粒疹。偶有新病灶持续出现 4 个月,但之后不再出现。12 个月后复查显示为正常健康婴儿,在一些先前涉及的区域仅残留色素减退。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表皮下大疱,在超微结构上是与胶原分解和锚定纤维损伤相关的基底层分离。无明显家族史。

桥本等(1989)报告了另外 2 例新生儿短暂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一个是一个白人男孩,他出生时皮肤正常,但很快就出现了多个水泡。口腔黏膜未受影响。所有病变均在 4 个月内愈合,无疤痕,但有许多粟粒疹。17 个月大时没有明显的水泡或粟粒疹。第二名患者是一名日本女孩,她的手在出生时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脱。出现全身性水疱和口腔黏膜受累。1.25个月内起泡停止,病灶全部愈合,无疤痕。在这两种情况下,水泡都是表皮下的。电子显微镜显示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扩张的粗面内质网中的胶原溶解、锚定原纤维的减少或丢失以及星状包涵体。

罚款等(1990)也描述了案例。通常的发现是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起水泡,但在 1 岁后就没有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COL7A1 的颗粒状基底角化细胞核周胞浆内沉积物,而不是唯一的线性基底膜沉积物。罚款等(1990)提出了细胞质内包装或基底角化细胞内 VII 型胶原蛋白转运的缺陷。

罚款等( 1991 , 1993) 对来自 4 个家庭的 9 名新生儿短暂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患者进行了纵向研究。临床特征包括出生时出现全身水疱和皮肤糜烂,然后形成粟粒疹。指甲营养不良也很明显,但指甲往往会正常再生。在 3 个家庭中,水泡形成在 6 个月大时消失;在第四个家庭中,水泡活动在生命的头 2 年内变得很小,尽管一些病变持续到 30 岁。在起泡期间,VII 型胶原蛋白保留在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内,而不是掺入真皮-表皮连接处。然而,在水泡形成完全停止或明显减少后,VII 型胶原蛋白沿真皮-表皮连接处呈线性分布,呈正常强度,与在正常人体皮肤中观察到的相同。罚款等(1991 , 1993 ) 得出结论,机械脆性和水泡形成的暂时存在反映了 VII 型胶原从基底角化细胞转运和整合到皮肤基底膜中的延迟。

麦科洛等人(1991)报道了一名患有这种疾病的婴儿。她出生时手、脚、躯干、面部和口腔黏膜都有水泡,愈合后没有疤痕。到 6 个月大时,患者仅偶尔出现水泡。这位母亲说,在生命的前 6 个月里,她也有水泡,在 6 个月大时自然消退。免疫组织学证实了表皮内 VII 型胶原蛋白。

法西希等人(2005)报道了一位先证者、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的常染色体显性 TBDN。作者对受影响的个体进行了皮肤活检分析,结果显示一些表皮内 VIII 型胶原蛋白持续存在,这表明尽管临床解决了,但 VII 型胶原蛋白加工和分泌的一些异常可能持续存在。

▼ 分子遗传学

在Fine 等人报道的新生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短暂性大疱性皮肤松解症的家庭成员中(1993),克里斯蒂亚诺等人(1997)鉴定了COL7A1基因中的杂合突变( 120120.0039 )。

在患有 TBDN 的患者中,Hammami-Hauasli 等人(1998)确定了 COL7A1 基因中 2 个突变的复合杂合性(G2251E,120120.0014;G1519D,120120.0015)。G2251E 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携带者皮肤正常,但孤立的脚趾甲营养不良( 607523 )。

Fassihi 等人在一个分离 TBDN 的家庭的 3 代受影响的男性中(2005)鉴定了COL7A1基因( 120120.0044 ) 中的杂合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