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于 500 个嗜酸性粒细胞/微升血液),伴有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受累(Rioux 等人,1998 年总结)。
▼ 临床特点
Sparrevohn(1967)描述了一名 18 个月大的女孩,她患有复发性哮喘性支气管炎、复发性肺浸润、白细胞增多、持续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向左移动”、间歇性血小板减少、肝脏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细胞浸润包括肥大细胞和皮肤和肌肉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常规皮肤测试没有过敏迹象或寄生虫,以及慢性但良性的过程。母亲和一个兄弟在皮肤和肌肉活检中有短暂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类似的变化。Zuelzer 和 Apt(1949)在幼儿中描述了同样的综合征。他们的一名患者的妹妹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具有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 5 代亲属中,Lin 等人(1997)确定了 19 名受影响的人。4 名持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受试者记录了心脏受累,其中 2 名还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受影响的个体具有显着更高的白细胞和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更低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 5(IL5; 147850 )、白细胞介素 3(IL3; 147740 ) 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2; 138960 ) 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寄生虫感染的血清学显示受影响个体和未受影响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所研究的个体均无寄生虫感染血清学阳性。
▼ 遗传
奈曼等人(1964)在一个家庭的 3 代人中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没有过敏记录。泽尼等人(1964)观察到 3 代亲属的 21 名成员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Palmer 等人在基于澳大利亚人口的 232 个高加索核心家庭样本中使用方差分量估计的最大似然分析(2000)发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狭义遗传率为 29.8%,即加性遗传效应对总方差的贡献不到三分之一。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与医生诊断的哮喘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存在与哮喘相关的病理生理特征的重要遗传决定因素。作者提出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对哮喘遗传易感性进行分子研究的合适表型。
▼ 测绘
Lin 等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家族中使用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1997)和Rioux 等人(1998)证明了与染色体 5q 的联系。多点分析在 5q31-q33 区域产生了 7.8 的最大 lod 分数(Lin 等人,1997)。在同一个家庭中,林等人(1998)在进行外周血或骨髓核型分析的 8 名受影响者中的 2 名中发现了 10 号染色体 inv(10)(p11.2q21.2) 的中心倒位。
▼ 分子遗传学
排除研究
Rioux 等人所在 的地区(1998)绘制的 EOS 基因包含一个细胞因子基因簇,其中包括 3 个基因,其产物在嗜酸性粒细胞的发育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IL3、IL5 和 CSF2。Rioux 等人(1998 年)通过对大家族中受影响个体的亚组重新测序,筛选了这 3 个细胞因子基因的潜在疾病特异性突变。在任何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或内含子或 IL3/CSF2 增强子内未发现功能序列多态性,这表明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缺陷不是这些基因中的任何一个的突变,而是,在该地区的另一个基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