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路在何方”?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全国癌症报告显示,结直肠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三位,恶性肿瘤死亡第五位。腹膜是结直肠癌仅次于肝、肺转移的第三常见转移部位,占结直肠癌患者的25%,长期以来被视为预后最差的结直肠癌转移部位。

 

同时,死于结直肠癌的患者中,腹膜转移发生率高达40%-80%,腹膜转移是仅次于肝转移的第二位结直肠癌死亡原因。

 

目前研究证实,对合适的患者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能最大程度消灭腹腔内的原发瘤和转移灶,显著提高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辉教授表示,“CRS联合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3年生存率为21%-40%,5年生存率为11%-30%。但我们的目标不止步于此,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

手术治疗变不设限

 

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外科手术的成功往往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王辉教授指出,“CRS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保证最大程度的肿瘤细胞减灭。”根据多年的外科实践经验,王辉教授提示:

 

第一: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及饮食管理工作;

 

第二:术中要仔细探查,对壁层腹膜行区域性采取整片剥脱原则,对脏层腹膜和肠道器官进行病变肠管切除术,并处理易形成肿瘤种植的胆囊窝、脾窝、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根据情况切除胆囊、脾脏、直肠及子宫附件等器官;

 

第三: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营养支持、造口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工作。

 

尽管CRS给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48%-70%的患者在术后仍会复发。其中,31%-57%的患者复发部位仍然局限于腹膜。因此,对于CRS术后复发患者,王辉教授推荐进行多学科评估,判定是否有机会再次进行切除、放疗或消融等局部/全身系统治疗,以达到无肿瘤证据状态。

 

 

联合治疗

化疗+靶向为手术保驾护航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虽然手术非常重要,但是化疗、靶向治疗也同样不可或缺。只有结合多种治疗手段,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王辉教授表示,对于一些手术切除困难、部位特殊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术前化疗和靶向治疗还可以使肿瘤降期,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切除率,甚至保留脏器功能。

 

而对于PCI评分过高的患者,手术切除的风险则较大。对于手术切除收益不大的患者,王辉教授指出长期的药物治疗对控制病灶亦可发挥较大作用。其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王辉教授研究团队也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温度控制、药物选择、支持治疗等复杂因素,更好地提高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王辉教授强调,“化疗、靶向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结合为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可以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36个月以上。”

 

 

引领未来

人工智能提高规范化诊疗水平

 

提高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早期临床诊断能力也非常关键。如果能早期发现并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获益。王辉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构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人工智能(AI)模型,并于近日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外科学顶级期刊《外科学年鉴》杂志。

 

这项研究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ResNet3DAI系统,研究证实该系统仅需34秒即可自动识别并诊断7837张CT图像,且肠癌腹膜转移诊断准确性高达94%,AUC为0.922,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达94%,显著优于常规增强CT的诊断能力。

 

“这是世界上首个诊断肠癌腹膜转移的AI平台,临床实用性很强,不仅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还能为肠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王辉教授介绍。

 

 “不论是哪门学科,只有不断寻求突破,才能迎来真正的改变。”王辉教授感慨,尤其是在医疗方面,正是因为追求改变,才能不断取得新成就,才能将过去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这正是‘变不设限’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