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常染色体显性异位扁桃体
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孤立异位 lentis-1(ECTOL1) 是由染色体 15q21 上FBN1 基因( 134797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同一基因的突变会导致马凡综合征( 154700 ),其中晶状体异位是一个特征。
▼ 说明
晶状体异位被定义为小带纤维的异常拉伸,导致晶状体脱位,导致急性或慢性视力障碍(Greene et al., 2010)。
Loeys 等人引用了修订后的马凡综合征根特标准(2010)提议将晶状体异位症和 FBN1 基因突变但没有主动脉受累的患者命名为“晶状体异位综合征”(ELS),以突出该病症的全身性,并强调需要评估外部特征。眼系统(见诊断)。
孤立性异位晶状体的遗传异质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形式的孤立性异位晶状体(ECTOL2; 225100 ) 是由 ADAMTSL4 基因( 610113 )中的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点
McKusick(1972)重新研究了McGavic(1966)报告的患有 Weill-Marchesani 综合征( 608328 ) 的家庭,并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可能患有“简单”晶状体异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11 名成员受到影响;所有有或没有晶状体异位的成员都很矮。
史蒂文森等人(1982)报道了 2 个家庭,1 个黑人和 1 个白人,其中先天性晶状体脱位与关节僵硬和多毛症有关,但没有马凡综合征典型的蛛形纲动物或心血管并发症。1个家庭,4代11人受到影响。超声心动图显示,一名 55 岁女性的主动脉根部测量值为 3.8 厘米,一名 52 岁男性的主动脉根部测量值为 4.0 厘米,两者均患有晶状体异位。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分子遗传学研究是必要的。Tsipouras 等人的发现进一步不确定具有看似孤立的异位晶状体的家庭是否代表与马凡综合征不同的实体(1992):在 2 个家族中,孤立出的晶状体异位与原纤维蛋白基因(FBN1; 134797) 相关联) 在 15 号染色体上,与马凡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相同。由胶原基因的不同部分和许多其他基因的突变产生的各种表型的经验表明,孤立的晶状体异位可能是由 FBN1 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其突变的性质不同,或位于不同的位点。全面发展的马凡综合征。已经在 FBN1 突变中观察到了相当大范围的表型。
▼ 诊断
洛伊斯等人(2010 年)报告建立了用于诊断马凡综合征(MFS) 的修订根特病理学,它强调心血管表现,其中主动脉根部动脉瘤和晶状体异位被认为是主要的临床特征,这些特征共同证明足以明确诊断 MFS . 注意到家族性晶状体异位症患者通常具有 MFS 的一些骨骼特征和 FBN1 突变,作者提议将其命名为“晶状体异位综合征”(ELS),以更好地突出该病的全身性特征以及评估非晶状体特征的必要性。眼系统。洛伊斯等人(2010)指出个人或主动脉瘤家族史的存在,或鉴定出先前与主动脉瘤相关的 FBN1 突变,将足以将患者的诊断转变为马凡综合征。他们还建议,为确保其他器官系统的警惕性,不应在 20 岁之前正式援引晶状体异位综合征的诊断。
钱德拉等人(2015)审查了所有已发表的 FBN1 相关孤立性晶状体异位病例,发现 123 名此类先证者中有 57 名(46.3%) 随后被重新归类为 MFS,据报道导致孤立性晶状体异位症的 96 种突变中有 37 名(38.5%)在主动脉扩张/夹层患者中发现。作者认为,由 FBN1 基因突变引起的晶状体异位实际上是 MFS 纤维蛋白病谱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使用“孤立性晶状体异位”一词。
▼ 遗传
Falls 和 Cotterman(1943)描述了一个有 5 代大量受影响人口的家庭,而Chace(1945)观察了 3 代受影响人口。建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Jaureguy 和 Hall(1979)报道了一个家族 3 代 6 人的孤立先天性晶状体异位症。
▼ 测绘
爱德华兹等人(1994)描述了在其他系统中没有明显的马凡综合征迹象的情况下出现晶状体异位的亲属。连锁研究表明与染色体 15q21 上的 FBN1 连锁。
▼ 分子遗传学
阿德斯等人(2004)使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 来促进对Edwards 等人描述的大型常染色体显性异位晶状体家族中先前难以捉摸的 FBN1 突变的表征(1994)。他们提交了一份 9 年更新的家庭临床状况。他们在 FBN1 基因( 134797.0042 ) 中发现了 arg240 到 cys(R240C) 的突变,此前曾报道过 3 次:一次是在一个患有经典马凡综合征的家族中(Loeys 等人,2001 年),一次是在多代异位晶状体家族(Korkko et al., 2002),并且曾经在患有晶状体异位症和皮肤受累的家族性晶状体异位亲属的成年人中出现,但没有心血管受累(Comeglio 等人,2002 年)。Ades 等人的报告(2004)是 R240C 突变与孤立性晶状体异位相关的第二个发现,并支持先前的证据,即 R240C 突变可导致 2 个截然不同但相关的表型。据推测,遗传背景的修饰与表型差异有关。
Comeglio 等人(2007)分析了 38 名孤立性晶状体异位患者的 FBN1 基因,并确定了 19 名(50%) 的突变。
Faivre 等人(2009)分析了 146 名具有已知 FBN1 突变的成人先证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这些先证者不符合马凡综合征的根特标准。作者指出,在 12 名孤立性晶状体异位患者中,涉及半胱氨酸的错义突变占主导地位,外显子 24-32 中的突变代表性不足,并且没有发现导致过早终止的突变。他们表示,对只有 1 个主要临床标准的先证者的复发性突变和受影响的家庭成员的分析表明,此类表型与经典马凡综合征之间存在临床连续性。
阿拉贡-马丁等人(2010)分析了 36 名不符合马凡综合征根特标准的英国晶状体异位患者的 FBN1 基因,并确定了 23 名(64%) 的致病突变。作者指出,由于使用更灵敏的 dHPLC 检测方法对 SSCA 突变阴性的患者进行了重新筛查,因此这代表了比他们之前的研究(Comeglio 等,2007 年)更高的突变检测率。
杨等人(2012)研究了一个 5 代中国家庭,其中 16 名成员患有孤立性晶状体异位症,并在与疾病分离的 FBN1 基因(R974C; 134797.0063 ) 中发现了杂合错义突变。杨等人(2012)回顾了已发表的报告,并指出已发现 18 种与孤立性晶状体异位相关的 FBN1 突变,其中 3 种也在不同家族中与马凡综合征相关;他们还指出,其中 15 个突变是半胱氨酸置换。
▼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钱德拉等人(2012)研究了 16 名患有孤立性晶状体异位症的患者,并在 8 名患者中发现了 ADAMTSL4 基因( 610113 ) 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参见,例如610113.0003),并在 4 名患者中发现了 FBN1 基因的杂合突变。在其余 4 名患者中未发现突变。FBN1 突变患者的晶状体异位诊断的中位年龄为 35 ,而 ADAMTSL4 突变患者为 2 岁(p 小于 0.01)。FBN1 患者的平均轴向长度为 22.74 毫米,而 ADAMTSL4 患者的平均轴向长度为 27.54 毫米(p 小于 0.01)。两组的其他眼科特征,包括角膜厚度和屈光度、中央凹厚度、视力和晶状体位移方向相似。钱德拉等人(2012)得出的结论是,与 FBN1 中的突变相比,ADAMTSL4 突变似乎导致晶状体异位的早期表现,并且与轴向长度增加有关。
▼ 历史
Horner(1876)报道了 3 代人患有晶状体异位症,而Usher(1924)报道了连续 3 代中有 7 人受到影响。在这些早期报告中,不能确定不存在马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