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层状玻璃疣

有证据表明 CFH 基因的变体( 134370 ) 会影响基底层状玻璃疣的发育。

▼ 说明

玻璃疣是在布鲁赫膜上的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方积聚的细胞外沉积物。它们表现为随机散布在黄斑中的略微凸起的黄色视网膜下结节。“Drusen”是“Druse”的复数形式,德语是“结节”或“水晶”的意思(Bok总结,2002 年,Boon 等人,2008 年)。

▼ 临床特点

“基底层状玻璃膜疣”是指早期成人发病的玻璃膜疣表型,显示出均匀的小(25 至 75 微米)、略微凸起的黄色视网膜下结节随机散布在黄斑中的模式(Boon 等人,2008 年)。术语“基底层状玻璃膜疣”被广泛使用,但可能用词不当,因为这些沉积物似乎与布鲁赫膜的结节状或弥漫性增厚不相符。在后期,这些玻璃膜疣通常变得更多,成簇的玻璃膜疣群散布在整个视网膜中。在荧光素血管造影术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天空中的星星”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的基底层状玻璃膜疣可能会扩大并最终导致黄斑的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丧失。

Deutman 和 Jansen(1970)描述了一个家庭,其中 5 个兄弟姐妹中的 8 人已证实多发布鲁赫膜玻璃疣。没有发生男对男遗传的情况,但一名受感染的男性有 2 个女儿,经检查呈阴性。他们观察到一致的单卵双胞胎和受影响的 12 岁和 14 岁男孩。他们得出的结论是,Evans(1950)报告的患有“结晶性视网膜变性”的家庭患有这种疾病。作者还得出结论,Doyne蜂窝状脉络膜炎( 126600) 是相同的条件。几乎像葡萄一样的簇状圆形或椭圆形病变集中在后极区。发生继发性钙化的色素紊乱。黄斑几乎总是受累并可能出现水肿或出血。视力丧失发生在渐进阶段。这被认为是斑点视网膜疾病的一种形式(见228980)。

Bok(2002)指出,眼科医生普遍认为,当双眼中存在大量大玻璃疣时,是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营养不良(ARMD1; 603075 ) 演变为更晚期 ARMD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伴有丧失的中心视野。

▼ 生化特征

为了了解玻璃疣形成的分子基础,Crabb 等人(2002)开发了一种分离微克数量的玻璃疣和布鲁赫膜以进行蛋白质组分析的方法。他们在玻璃膜疣中发现了氧化蛋白修饰,支持了氧化损伤导致 ARMD 发病机制的假设,并且这些修饰可能在玻璃膜疣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 分子遗传学

在 30 名诊断为基底层状玻璃疣黄斑病变的先证者中,Boon 等人(2008)在 48% 的等位基因中发现了编码补体因子 H( 134370.0008 )的 CFH 基因的 tyr402-to-his 变体。他们在 5 个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了 Y402H 和另一个 CFH 突变的复合杂合性。布恩等人(2008)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基底层玻璃膜疣患者亚组中的隐性疾病模型。在这些家族中,当个体在 1 个等位基因上携带 CFH 突变而在另一个等位基因上携带 Y402H 变异时,就会出现玻璃疣。然而,在不存在 Y402H 变体的情况下存在 CFH 突变可能会导致晚年发生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