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发育不全

牙本质发育不全-1 是由编码牙本质磷蛋白和牙本质唾液蛋白的 DSPP 基因( 125485 )中的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点

牙本质发育不全是一种与乳白色牙齿的成骨不全症明显不同的实体,并且仅影响牙齿。这种疾病的骨折频率没有增加。频率可能是 6000 到 8000 名儿童中的 1 名(Witkop,1957 年)。Witkop 和 Rao(1971)更喜欢将乳白色牙本质这个术语作为一种孤立的特征,当它与成骨不全症相结合时,保留了牙本质发育不全的特征。大家族已被报道(Roberts and Schour, 1939 ; Johnson et al., 1959 ; Bixler et al., 1969 ; Giansanti and Budnick, 1975 ; Mars et al., 1976)。牙齿呈蓝灰色或琥珀色棕色和乳白色。在牙科 X 光片上,牙齿具有球根状牙冠,牙根比正常情况更窄,牙髓腔和根管比正常情况小或完全消失。当受到咬合压力时,牙釉质很容易从牙本质上脱落。Shokeir(1972)描述了一种表面上的纯合子;然而,该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其他地方报道的某些个体相似,这些个体是该疾病的杂合子。索克等人(1976)注意到与对照组相比,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牙齿中 EDTA 可溶性牙本质中的糖胺聚糖增加,而 EDTA 不溶性残留物中的糖胺聚糖较少。

希尔兹等人(1973)提出由Hursey 等人在 Brandywine 分离株中描述的各种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ia type III; 125500)(1956)与 II 型牙本质发育不全不同,尽管Witkop(1975)指出它们可能相同,因为患有这两种疾病的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以及临床相似性(Shields I 型牙本质发育不全是与成骨不全相关的形式。)

▼ 测绘

对于 DGI 和 GC( 139200 ) 的联系,Ball 等人(1982)发现雄性重组分数为 0.05 和雌性重组分数为 0.24 时的最大对数值为 7.9。该序列被认为是 4cen-GC-DGI-MN-4qter。GC 的亚型在增加Mars 等人先前描述的单一大家族中的链接信息方面很有价值(1976)。罗尔斯顿等人(1985)研究了 Brandywine 形式的牙本质发育不全的联系,他们称之为 III 型,I 型是具有成骨不全的形式,II 型是先前发现与 GC 相关的形式。III 型不如 II 型严重。它被称为白兰地类型,因为它是由 Witkop 在马里兰州白兰地的三种族人群中研究的。罗尔斯顿等人(1985)发现局部形式的幼年牙周炎( 170650 ) 在家庭中与 DGI 共分离。观察到两个重组后代,表明基因座是分开的(但紧密相连)。提出了 4cen-JP-GC-DGI 的基因顺序。DGI 的 2 种形式可能是等位基因的。根据与 RFLP 的联系,Murray(1987)得出结论,DGI1 基因座位于更远的位置,可能在 4q13-q21。克罗斯比等人(1995)分离出 6 个新的短串联重复多态性(STRP),其中 5 个显示出与牙本质发育不全基因座(他们称为 II 型基因座)连锁的重要证据。最可能的位置是在 6.6 cM 的 D4S2691/D4S2692 间隔中。

骨桥蛋白(SPP1; 166490 ) 是骨骼的主要磷酸化糖蛋白,也在牙本质中表达。克罗斯比等人(1995)证明 SPP1 基因座的高信息短串联重复(STR) 多态性显示没有与 II 型牙本质发育不全症的重组。然而,受这种疾病影响的个体中每个外显子的测序未能揭示 SPP1 基因座的任何疾病特异性突变。

▼ 分子遗传学

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125485)的缺乏被认为是牙本质发育不全的一个致病因素(Takagi and Sasaki,1988)。张等人(2001)研究了一个患有牙本质发育不全 Shields II 型的中国家庭。3 代的受影响成员表现出牙齿变色和严重磨损,牙髓腔消失。他们发现在 theta = 0.00 的 2 点 lod 得分为 1.68,具有位于 DSPP 基因的内含子 2 中的短串联重复多态性(STRP)。在筛选 DSPP 基因时,他们发现核苷酸 3658 处的 C 到 T 转换在受影响成员的外显子 3(gln45 到 ter)中产生终止密码子(参见125485.0001)。

在 4 个不相关的中国牙本质发育不全 II 型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Song 等人(2008)在 DSPP 基因中鉴定了 4 个不同的杂合突变(参见,例如,125485.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