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牙齿萌出失败

有证据表明原发性牙齿萌出失败(PFE) 是由染色体 3p21 上PTHR1 基因( 168468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原发性牙齿萌出失败(PFE)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中非强直性后牙无法沿着为它们清除的萌出路径移动,导致后牙开合。受影响的牙齿对正畸力的反应失败是一个关键特征(Frazier-Bowers 等人的总结,2007 年)。

另请参阅157950和273050,了解具有 PFE 共享特征的表型。

▼ 临床特点

Shokeir(1974)描述了恒牙萌出失败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的乳牙列持续存在;然而,先证者显示11颗恒牙完全或部分萌出。

Proffit 和 Vig(1981)描述了原发性牙齿萌出失败的特征:后牙更常受影响,第一受影响牙齿远端的咬合通常完全打开;受影响的牙齿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在淹没之前最初萌出咬合;乳牙,尤其是第二乳磨牙通常被淹没;参与可以是单边的或双边的;受累恒牙在萌出失败后可能会变得强直;正畸挤压不成功,通常会导致关节强直;尽管其他家庭成员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他们通常不是近亲。Proffit 和 Vig(1981)指出,“重新包含恒磨牙”的指标病例的 X 光片(157950 ) 由Bosker 等人研究(1978)表现出与他们自己的原发性萌出失败(PFE) 患者相同的特征。

Bianchi 和 Roccuzzo(1991)描述了 3 例并回顾了 9 例已发表的乳第二磨牙的初级嵌塞,其中乳牙萌出没有物理障碍,强直似乎被排除在外。相应的恒牙频繁通过,有时相邻的近中二尖瓣保留。

Rasmussen 和 Kotsaki(1997)描述了 5 个病例,包括 2 个兄弟,来自 14 名遗传性恒牙萌出迟缓以及一个或多个乳磨牙萌出原发性失败的患者。总共有 14 颗牙齿出现原发性萌出失败(PFE):其中 2 位患者的 4 颗磨牙全部未萌出;其他患者分别有 3、2 和 1 颗未萌出的牙齿。性别、颌骨或两侧没有显着差异。未萌出的牙齿总是深深地就位,通常超出它们正常发育的位置,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轴向角度是正确的。没有证据表明由于强直导致的喷发后嵌塞。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阻生牙仍深埋,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与咬合面的距离增加,从牙齿的咬合面到牙槽突的边缘,经常有一个开放的“烟囱”,在下颌骨中最明显。其他乳牙的萌出据父母报告说是平安无事的。未萌出的乳牙均未萌出,恒牙列中的所有牙齿萌出严重迟缓。只有 1 个病例似乎是孤立的;其他人影响了同胞、父母和/或祖父母。一个显着的特征是牙齿发育不全的发生率很高,这影响了 5 例中的 3 例,共有 8 颗缺失的牙齿,这些都是继未萌出的乳磨牙之后的第二前磨牙。其他乳牙的萌出据父母报告说是平安无事的。未萌出的乳牙均未萌出,恒牙列中的所有牙齿萌出严重迟缓。只有 1 个病例似乎是孤立的;其他人影响了同胞、父母和/或祖父母。一个显着的特征是牙齿发育不全的发生率很高,这影响了 5 例中的 3 例,共有 8 颗缺失的牙齿,这些都是继未萌出的乳磨牙之后的第二前磨牙。其他乳牙的萌出据父母报告说是平安无事的。未萌出的乳牙均未萌出,恒牙列中的所有牙齿萌出严重迟缓。只有 1 个病例似乎是孤立的;其他人影响了同胞、父母和/或祖父母。一个显着的特征是牙齿发育不全的发生率很高,这影响了 5 例中的 3 例,共有 8 颗缺失的牙齿,这些都是继未萌出的乳磨牙之后的第二前磨牙。Rasmussen 和 Kotsaki(1997)指出,对先前报道的将乳牙萌出的原发性失败与恒牙萌出严重迟缓相分离的家族的谱系分析表明,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效应。

奥康奈尔和托尔斯克(1999)报道了一名 6 岁女孩的乳牙列和整个恒牙列的初级保留,涉及所有象限的门牙、磨牙和前磨牙。3.75岁时,仅长出6颗牙齿(所有中切牙和下侧切牙);全景片显示所有乳牙均存在,恒牙发育适当。6岁时,她长出了13颗乳牙,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牙釉质质量都正常。放射学上所有乳牙都存在,并且除了上第二前磨牙之外的所有牙齿的恒牙芽都被识别出来。与之前的 X 光片相比,牙齿萌出几乎没有进展;然而,注意到恒牙的牙根持续发育,没有进展到肺泡嵴。除了显着延迟外,萌出顺序也不合适,上侧切牙萌出时间超过1年,晚于尖牙和第一磨牙。到 10 岁时,没有更多的牙齿萌出,患者对反复手术干预的反应很小,暴露恒磨牙以促进萌出;唯一的咬合接触是在已经开始表现出吸收和活动性的主切牙上。除此之外,她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颅面、皮肤或骨骼畸形。有1个哥哥没有牙齿问题,也没有牙齿畸形的家族史。上侧切牙萌出时间超过1年,晚于尖牙和第一磨牙萌出。到 10 岁时,没有更多的牙齿萌出,患者对反复手术干预的反应很小,暴露恒磨牙以促进萌出;唯一的咬合接触是在已经开始表现出吸收和活动性的主切牙上。除此之外,她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颅面、皮肤或骨骼畸形。有1个哥哥没有牙齿问题,也没有牙齿畸形的家族史。上侧切牙萌出时间超过1年,晚于尖牙和第一磨牙萌出。到 10 岁时,没有更多的牙齿萌出,患者对反复手术干预的反应很小,暴露恒磨牙以促进萌出;唯一的咬合接触是在已经开始表现出吸收和活动性的主切牙上。除此之外,她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颅面、皮肤或骨骼畸形。有1个哥哥没有牙齿问题,也没有牙齿畸形的家族史。已经开始表现出吸收和流动性。除此之外,她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颅面、皮肤或骨骼畸形。有1个哥哥没有牙齿问题,也没有牙齿畸形的家族史。已经开始表现出吸收和流动性。除此之外,她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颅面、皮肤或骨骼畸形。有1个哥哥没有牙齿问题,也没有牙齿畸形的家族史。O'Connell 和 Torske(1999)指出,这是第一份关于广泛性原发保留或特发性牙齿萌出失败的报告。

DiBiase 和 Leggat(2000)报道了 2 位姐妹由于恒牙列萌出失败而导致双侧后牙开合,最显着的是第一和第二磨牙,妹妹更严重。在这两种情况下,牙齿都暴露在外,对它们施加的牵引力几乎没有或没有效果。这对姐妹的一个不寻常的特征是上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位于后开口咬合的远端。据报道,他们父亲的恒牙萌出失败,尽管他的记录不可用。

艾哈迈德等人(2006)分析了 5 个新的和 35 个已发表的 PFE 影响恒牙列牙齿(第三磨牙除外)的病例。如果有证据表明阻塞是由机械、病理或全身原因引起的,或者有证据表明受影响的牙齿或牙齿被成功正畸挤压,则病例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作者建议,术语 PFE 可能包含 2 个孤立的条件,1 个是局部的牙齿萌出完全失败,1 个是受影响的牙齿在萌出失败之前有一些初始萌出,这种情况也被描述为“继发性固位” '(见157950); 然而,他们还指出,PFE 可能代表具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单一牙齿萌出障碍,这一假设得到了这两种表现可能发生在同一对象的事实的支持。与Proffit 和 Vig(1981) 的情况相反,本研究 40 例中有 18 例(40%) 存在乳牙萌出失败或萌出问题的家族史。牙列畸形,一种已知遗传起源的牙齿异常(见106600),出现在 5 例(13%)的 PFE 病例中,这表明 PFE 可能具有显着的遗传成分。

弗雷泽-鲍尔斯等人(2007)指出 PFE 描述了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萌出机制发生故障导致非强直牙齿无法萌出。主要的识别特征是受影响的牙齿未能沿着已清除的萌出路径移动;受累的牙齿可以部分萌出,然后停止萌出,虽然没有强直,但变得相对浸没。仅后牙受到影响,导致后牙开合,并且受影响最远中牙齿远侧的所有牙齿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很少是对称的,通常是单侧的,但可以影响任何或所有后象限。一个关键特征是对正畸力的反应异常或完全没有反应;作者指出,当施加外力时,带有 PFE 的非强直牙齿很可能会变得强直。

弗雷泽-鲍尔斯等人(2007)研究了97例后部萌出失败的X线片和临床记录;15例为9个家庭的家族性病例,其中通过检查的谱系分析强烈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作者将 97 例中的 38 例归类为 PFE,将 19 例归类为由于强直引起的机械性出疹失败(MFE);32 例在没有额外纵向数据的情况下无法做出明确诊断,8 例受影响的牙齿没有处于咬合状态,但没有像 PFE 和 MFE 那样被淹没。PFE 组有 3 种可区分的形式:38 名患者中的 17 名被指定为“I 型”,所有受影响的牙齿都没有萌出的可能性,从前到后进行性开合;11 名患者(“II 型”)在受影响的牙齿中具有不同的萌出潜力,并在受影响的最近中牙齿的远端显示一颗牙齿,虽然萌出不足,但更大;10例患者在不同象限中同时存在两种类型。有和没有出疹问题家族史的 PFE 亚型似乎没有差异。97 例患者中有 24 例至少有 1 颗强直性乳牙,4 例有牙不齐,5 例有多牙症,3 例有牛牙畸形;没有发现其他牙齿异常。除了强直的乳磨牙(15 名患者中的 5 名)外,家族组没有发现其他牙齿异常。有和没有出疹问题家族史的 PFE 亚型似乎没有差异。97 例患者中有 24 例至少有 1 颗强直性乳牙,4 例有牙不齐,5 例有多牙症,3 例有牛牙畸形;没有发现其他牙齿异常。除了强直的乳磨牙(15 名患者中的 5 名)外,家族组没有发现其他牙齿异常。有和没有出疹问题家族史的 PFE 亚型似乎没有差异。97 例患者中有 24 例至少有 1 颗强直性乳牙,4 例有牙不齐,5 例有多牙症,3 例有牛牙畸形;没有发现其他牙齿异常。除了强直的乳磨牙(15 名患者中的 5 名)外,家族组没有发现其他牙齿异常。

▼ 测绘

德克尔等人(2008)对一个 3 代德国家庭的 8 名受影响成员和 4 名未受影响成员进行基因分型,孤立常染色体显性 PFE。显性模型的参数连锁分析揭示了 2 个区域的最大 lod 得分为 2.41,染色体 3p24.3-p14.3 上的间隔为 31.8-Mb,两侧是标记rs1402366和rs13074914,以及染色体 13q31 上的 8-Mb 间隔。 3-q33.1,两侧是标记rs1328369和rs7988100。后一个区域包含 31 个已知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在 2 个受影响和 1 个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通过直接测序排除在外。

▼ 遗传

Decker 等人报告的家庭中 PFE 的遗传模式(2008)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在将常染色体显性 PFE 对应到染色体 3p24.3-p14.3 上的 31.8-Mb 间隔的 3 代德国家庭中,Decker 等人(2008)分析了候选基因 PTHR1( 168468 ) 并鉴定了受影响个体中剪接位点突变( 168468.0001 ) 的杂合性。在另一个德国 PFE 家族的受影响个体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以及不同的剪接位点突变( 168468.0002 ) 和无义突变( 168468.0003)) 分别在 2 个额外的 PFE 系列中。在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或 178 名德国对照中未发现的突变预计会导致前体蛋白或无功能受体的过早蛋白水解降解,这表明 PTHR1 的单倍体不足可能是非综合征 PFE 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