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格 I 型角膜营养不良

有证据表明 I 型晶格角膜营养不良(CDL1) 是由染色体 5q31 上编码角膜上皮蛋白(TGFBI; 601692 )的基因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TGFBI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会导致几种其他形式的常染色体显性角膜营养不良。

▼ 说明
------
I 型晶格角膜营养不良(CDL1)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角膜基质中。发病发生在生命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十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展。前基质具有棒状或线状混浊。复发性糜烂很常见,中央前间质混浊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病变通常影响前角膜和中央角膜,留下相对正常的周边(Lin et al., 2016总结)。

▼ 临床特点
------
Frayer 和 Blodi(1959)描述了一个患有格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家族。像棉线一样的灰色线条主要局限于角膜中心和周边之间的区域,通常不会延伸到角膜缘。带有明显边界的圆点散落在各处。混浊之间的角膜相对清晰。视觉活动在儿童时期通常是正常的。在这和粒状类型(见121900),组织学发现是透明变性和没有酸性粘多糖沉积。这些变化特别涉及角膜的中央部分,在青春期变得明显,由精致的、双轮廓的、交叉的、细长的沉积物组成,在角膜基质中形成网状图案。有时会发生复发性角膜溃疡。到 5 岁或 6 岁发展为严重视​​力障碍是常态。没有描述全身异常的迹象。

华林等人(1978)和Gorevic 等人(1984)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区分了格状角膜营养不良的 3 种遗传形式:I 型,这里讨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与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无关;II型,与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有关(芬兰型;105120);和 III 型( 204870 ),隐性形式,发病年龄为 70 至 90 ,与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无关。

▼ 临床管理
------
丁等人(1999)回顾了 50 个准分子激光光疗角膜切除术(PTK) 程序。术前诊断包括 Reis-Bucklers 营养不良(见121900)、颗粒状营养不良(121900)、前基底膜营养不良(121820)、格子营养不良和 Schnyder 结晶性营养不良(121800)。作者得出结论,PTK 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恢复和保留前角膜营养不良患者有用的视觉功能。尽管角膜营养不良最终可能在 PTK 后复发,但使用 PTK 进行成功的再治疗是可能的。

▼ 测绘
------
斯通等人(1994)发现 I 型格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5q,与粒状角膜营养不良 Groenouw I 型(CDGG1; 121900 ) 和称为 Avellino 的非典型组合粒状/格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位于同一区域表格(CDA;607541)。

▼ 分子遗传学
------
穆尼尔等人(1997)确定编码角膜上皮蛋白的基因(R124C; 601692.0003 ) 的突变可导致 CDL1。他们假设突变产生了淀粉样蛋白中间体。

金等人(2002)研究了野生型和突变型 TGFBI 蛋白的分子特性:特别是 arg124-to-leu(R124L; 601692.0007 )(Reis-Bucklers 角膜营养不良(CDRB; 608470 ))、arg124-to-cys(R124L; 601692.0007 )(CDL1)、arg124-to-his(R124H; 601692.0004 )(CDA)、arg555-to-trp(R555W; 601692.0001 )(CDGG1) 和 arg555-to-gln( R551062 )的CdtB; 602082)) 在 5q31 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中常见的突变。他们发现这些突变对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的纤维结构、与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相互作用或粘附活性没有显着影响。此外,这些突变显然产生了与野生型 TGFBI 相似的降解产物。TGFBI 聚合形成纤维状结构并与 I 型胶原蛋白(见120150)、层粘连蛋白(见150320)和纤连蛋白(135600)强烈相互作用。突变没有显着影响这些特性。金等人(2002) 得出的结论是,TGFBI 的突变形式可能需要其他角膜特异性因素才能形成在 5q31 相关的角膜营养不良中看到的异常积累。

在一个广泛研究的患有格子角膜营养不良的非裔美国人家庭中,Klintworth 等人(2004)和Aldave 等人(2004)报道了 TGFBI 基因中的 2 个杂合突变(A546D; P551Q, 601692.0009 )。

排除研究

在比利时血统的大型多代曼尼托巴亲属中,Wiens 等人(1992)证明导致常染色体显性晶格角膜营养不良而没有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基因与凝溶胶蛋白基因(GSN; 137350 )无关,后者在芬兰形式的淀粉样变性中发生突变( 105120 )。

▼ 历史
------
Meretoja(1973)提出存在 2 种或 3 种不同形式的格状角膜营养不良而没有全身异常。在第一类中,表现是早期的,即在第一个或第二个十年。在 II 型中,表现较晚,相当好的视力保持到 50 至 70 岁。II 型中的晶格线较粗且较少,使角膜中央部分清晰,很少或没有斑点或晶体。患者的糜烂较少。沃尔特和亨德森(Wolter and Henderson)(1963)的案例说明了类型 III 的区别性更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