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斑点营养不良

有证据表明斑点角膜营养不良是由染色体2q34上PIKFYVE 基因( 609414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
斑点角膜营养不良(CFD)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在角膜基质的所有层中散布着许多微小的点状白色斑点。通常,位于斑点之间的基质清晰,内皮、上皮、Bowman层和Descemet膜正常。患者通常无症状,视力正常,但少数患者报告有轻微畏光的感觉。CFD 中的斑点可能早在 2 岁时出现,有时甚至在出生时就出现,并且在整个生命中似乎没有显着进展。在组织学上,角膜斑点似乎对应于异常的角膜细胞,这些细胞因膜限制性胞质内囊泡而肿胀,其中包含复杂的脂质和糖胺聚糖(Kawasaki 等人的总结,2012 年)。

▼ 临床特点
------
Francois 和 Neetens(1957)描述了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角膜基质营养不良,其特征是在基质的各个水平出现散在的微小白色斑点,其结构从半圆形到花环状、曲线形或点状不等。其他人(例如,Gillespie 和 Covelli,1963 年;Patten 等人,1976 年)将这种疾病称为角膜遗传性斑点营养不良(法语形容词“mouchetee”)。尼科尔森等人(1977)报告了一个有 3 代受影响人的家庭,包括男性到男性的遗传,并描述了组织学、生化和超微结构的发现。

焦等人(2003)指出,角膜中的斑点可能早在 2 岁甚至是先天性就出现,但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似乎不会显着进展。内皮、上皮、Bowman 层和 Descemet 膜正常。尽管 CFD 偶尔会引起轻度畏光,但患者通常无症状且视力正常。该疾病最常在常规检查中发现(Akova 等,1994)。可变表现力是一个特征(Goldberg et al., 1977),眼睛不对称参与,甚至单边非外显。

川崎等人(2012)研究了一名 63 岁的日本女性,她的右眼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 1 个月,这似乎是由于玻璃体后膜牵拉引起的暂时性局灶性视网膜脱离。眼科检查显示双侧散在角膜基质各层的小、点状、白色斑点混浊。角膜周围的混浊更为突出,但遍布整个角膜。不透明度在漫射照明下几乎不可见,但在裂隙灯照明或虹膜逆光照明下变得更加明显。她的视网膜问题在 2 周内自然改善,视力提高,表明她右眼视力下降不是由于角膜混浊所致。川崎等人(2012)指出,由于混浊的微妙性质和缺乏相关症状,该疾病可能未得到充分诊断。

▼ 测绘
------
焦等人(2003)报道了 CFD 基因座与染色体 2q35 的联系。多点分析表明,在 D2S2289 和 D2S325 之间的中间点的最大对数值为 5.0。

在 10 个不相关的欧洲血统家族中,包括焦等人研究的原始 4 个家族(2003) , Li et al.(2005)将 CFD 基因座与 D2S2289 和 D2S126 两侧的 24-cM 间隔细化,包含大约 18 Mb。

▼ 分子遗传学
------
李等人(2005)对 PIKFYVE 基因( 609414 )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在研究了 CFD 的 10 个家族中的 8 个中鉴定了错义、移码和/或蛋白质截断突变。PIKFYVE 编码的蛋白质是磷酸肌醇 3-激酶家族的成员,通过控制多泡体的形态发生和功能,调节含有溶酶体定向流体相货物的外周内体的分选和转移。CFD 患者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被认为与 PIKFYVE 的生化研究一致,该研究表明在内体分选中起作用。

在一名患有斑点角膜营养不良的 63 岁日本女性中,Kawasaki 等人(2012)确定了 PIKFYVE 基因中 4 bp 缺失的杂合性( 609414.0003 )。在她未受影响的姐姐或 92 名日本对照中未发现这种突变。

在 2 名患有斑点角膜营养不良的女性中,Gee 等人(2015)确定了 PIKFYVE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移码( 609414.0004 ) 和 2-外显子缺失( 609414.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