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丛集性头痛

国际头痛学会(1988) 的头痛疾病分类列出了以下丛集性头痛(CH) 的标准:至少 5 次严重的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疼痛发作,持续 15 至 180 分钟,与以下症状相关: 8 种局部自主神经信号中的至少 1 种,并且每隔一天出现一次至每天 8 次。大约 85% 的 CH 患者具有发作性亚型,其中头痛以持续 7 天至 1 年的集束期发生,并以 1 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无发作间隔间隔开。其余患者具有慢性亚型,其中发作复发超过 1 年而没有缓解或缓解持续不到 1 个月(Lipton 等,2004)。

▼ 临床特点
------
斯皮林斯和文森特(1992)描述了 3 名男性、一个 8 岁男孩、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患有看似典型的丛集性头痛。头痛对吸氧和维拉帕米治疗有反应,但不能被普萘洛尔和阿米替林预防,这两种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药物。这名 8 岁男孩从 4 岁起就患有头痛。他的右眼疼痛每周发生 3 次,通常在下午 12:30 至 1:00 之间,持续 30 至 60 分钟。他的父亲在 37 岁时发病,右眼周围和后面的头痛持续了 30 到 90 分钟。它们与那只眼睛的撕裂和右鼻孔的运转有关。祖父在 51、58 和 67 岁时曾有 3 次头痛发作,每次发作 4 至 7 周,每天一次。

Schuh-Hofer 等人(2003)报道了患有丛集性头痛的单卵双胞胎姐妹。症状开始于 24 岁和 31 ,包括位于左眼后方并放射至左下颌骨的严重发作。此外,姐妹俩从小就患有无先兆的偏头痛。他们的母亲和每个姐妹的孩子都患有没有先兆的偏头痛。

▼ 遗传
------
拉塞尔等人(1995)在丹麦 370 个家庭中调查了丛集性头痛的遗传模式。在 370 名先证者中,25 名有 36 名亲属患有丛集性头痛。分离分析向作者表明,丛集性头痛具有外显率为 0.3 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男性为 0.34,女性为 0.17 至 0.21。该基因被认为存在于 3% 至 4% 的患有丛集性头痛的男性和 7% 至 10% 的女性身上。

在 220 名患有丛集性头痛的意大利患者中,Leone 等人(2001)发现 44 个家族(20%) 有阳性家族史,强烈支持遗传成分。与一般人群相比,一级亲属发生丛集性头痛的风险增加了 39 倍,二级亲属的风险增加了 8 倍。

德西蒙尼等人(2003)报道了来自意大利南部的 4 个相关家庭的谱系,其中 2 代以上的 8 个成员受到丛集性头痛的影响。4 个家庭中有两个是通过双重婚姻联系在一起的(1 个家庭的 2 个同胞与另一个家庭的 2 个同胞结婚)。127 名在世家庭成员中丛集性头痛的总体患病率为 6.29%,比一般人群的预期高 91 倍。德西蒙尼等人(2003)假定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分子遗传学
------
雷内罗等人(2004)发现了一个1246G-A多态性(之间的关联rs2653349在HCRTR2基因()602393)和丛集性头痛。在 109 名丛集性头痛患者和 211 名对照组中,G 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0.96 和 0.87。与 G/A 和 A/A 相比,G 等位基因的纯合性使该疾病的风险增加了 5 倍。雷内罗等人(2004)指出,hypocretin 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并参与发作性睡病( 161400 )。或者,这种关联可能代表与丛集性头痛连锁不平衡的 6 号染色体上的附近基因座。

在 226 名患有丛集性头痛的德国患者和 266 名德国对照者中,Schurks 等人(2006)发现丛集性头痛与 HCRTR2 基因中的 1246G-A 多态性之间存在显着关联。G 等位基因的频率在患者和对照中分别为 0.87 和 0.80。1246G 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携带者发生丛集性头痛的风险增加了 2 倍。相比之下,鲍伯等人(2006)在来自北欧的 259 名患者的队列中发现丛集性头痛与 HCRTR2 基因之间没有关联。家族的连锁分析和对 HCRTR2 基因多态性(rs3122169和rs2653349)的直接检查均未能支持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