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因子 4,假基因

正常细胞与永生人类细胞的融合产生具有有限分裂潜力的杂交体(Pereira-Smith 和Smith,1983)。正常人类细胞在培养中的有限分裂潜力已被接受为细胞衰老的模型,被称为海弗利克现象(海弗利克,1965 年;戈德斯坦,1990 年)。通过将不朽的人类细胞系相互融合,Pereira-Smith 和 Smith(1988)将 21 个细胞系分配到至少 4 个互补组以用于永生表型。细胞类型、胚胎起源层和肿瘤类型不影响组分配。然而,所有由猿猴病毒-40 转化的细胞系被分配到同一组。Ning 等人使用微细胞融合技术将单个人类染色体引入永生的人类细胞系(1991)发现,当引入互补组 B 的 3 种永生细胞系:HeLa、J82 和 T98G 时,正常的人类 4 号染色体会导致增殖丧失和永生表型逆转。没有观察到对代表其他互补组的细胞系的增殖潜力的影响。

伯特伦等人(1999)在 4 号染色体 BAC 克隆中鉴定了 MORF4,该克隆抑制了 2 个互补组 B 细胞系中的永生表型。推导出的 235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含二分核定位信号、螺旋-环-螺旋结构域、显示与果蝇 Msl3 相似的区域(参见300609)和 C 端亮氨酸拉链基序。它还具有推定的 cAMP 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 C(参见176982)磷酸化位点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RT-PCR 分析显示 MORF4 在多种正常和永生人类细胞系中以非常低的水平存在。用荧光标记的 MORF4 瞬时转染 HeLa 细胞导致核定位。

布莱斯等人(1999)指出 MORF4 是一个假基因。

▼ 基因功能
------
伯特伦等人(1999)确定 MORF4 在分配给 B 组的永生细胞系中诱导衰老样表型,同时伴随着 2 个衰老标志物的变化。MORF4 在 HeLa 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最终导致异常的核形态和细胞死亡。

大约 50% 的永生人角质形成细胞系显示染色体 4q33-q34 区域的杂合性(LOH) 丢失,并且将 4 号染色体重新引入 1 个这样的细胞系 BICR6,导致增殖停滞和复制衰老的特征(Hammoud 等, 1996 年)。因为 MORF4 假基因对应到 4q33-q34.1 区域,该区域接近一组细胞系中最小缺失区域之一,Bryce 等人(1999)测试了 MORF4 是否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衰老基因的候选者。他们没有发现突变或缺失,并且显示 4q33-q34 LOH 的 7 个品系中的 2 个保持了 MORF4 的杂合性。此外,包含整个 MORF4 假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的转移并未模拟 BICR6 中染色体 4 的衰老效应。布莱斯等人(1999)因此建议 MORF4 的失活不是人类角质形成细胞永生化所必需的。

▼ 基因结构
------
伯特伦等人(1999)确定 MORF4 是从单个外显子转录的,并且该基因被插入到 LINE-1(L1) 元件中。5-prime 区域包含 2 个推定的启动子,这两个启动子都与 L1 启动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