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 41

白内障是眼内晶状体或晶状体囊的混浊,是世界上儿童失明的最常见原因,每 10,000 名活产婴儿中就有 1 至 3 人发生白内障。如果在婴儿期或儿童时期未经治疗,它经常会导致视力障碍,并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弱视。核性白内障是指晶状体的胚胎和/或胎儿细胞核内的混浊(Berry 等人的总结,2013 年)。

▼ 测绘
------
在一个 4 代爱尔兰血统的家族中,Berry 等人分离出了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没有其他眼部或全身特征(2013)使用 SNP 和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并确定了染色体 4p16 上的候选区间,使用标记 D4S432(theta = 0) 获得了 2.62 的 2 点对数值。重组事件将间隔缩小到 4p16.1 处的 6.6 Mb 区域。

▼ 细胞遗传学
------
里斯等人(1987)描述了父亲和婴儿的先天性白内障,他们都有易位 t(3;4)(p26.2;p15)。在孩子身上,检查医生在 4 周大时没有发现白内障,但母亲在 7 周时注意到“乳白色”瞳孔,并且在 9 周时两个晶状体都显示出完全成熟的白内障,没有视网膜反射。父亲在出生时被诊断出患有密集的双侧白内障,并在 3 个月和 8 个月大时顺利接受了晶状体抽吸术;因此,这种白内障的原因可能是断点 3p26.2 或 4p15 处或附近的遗传变化。

▼ 分子遗传学
------
在爱尔兰血统的 4 代家族中,将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对应到染色体 4p16.1,Berry 等人(2013)对 13 个位置候选基因进行了测序,但没有发现突变。受累家庭成员的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出 WFS1 基因中的杂合错义突变(E462G;606201.0023),直接基因组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族中的疾病完全共分离。在一组 50 名不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白内障患者中筛查 WFS1 基因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