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白内障 1

已发现 GJA8 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多种类型的常染色体显性白内障,这些白内障被描述为先天性、带状粉状、核进行性、核粉状、星状核、全核、全核和后囊膜下白内障。与小角膜相关的白内障,有时也称为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也是由 GJA8 基因突变引起的。

在知道 GJB8 基因突变导致多种类型的白内障之前,该条目的标题是“白内障,小带状粉状,1”,符号为 CZP1、CZP 和 CAE1。

▼ 临床特点
------
Renwick and Lawler(1963)研究了“Ev”。与Nettleship(1909)早先描述的带状粉状白内障相似。Renwick 和 Lawler(1963)将这种疾病称为先天性带状白内障;Renwick(1970)将其描述为全核性白内障。Renwick(1987)指出 Duffy染色体连锁('Ev.') 类型的白内障(见 MAPPING)呈带状,中心呈粉状,影响胚胎核和胎儿核,即“全核”。它比科波克样白内障(见604307)(约 2 毫米)大(约 4 毫米),后者仅限于胚胎核。

康奈利等人(1978)报道了一个在胎儿核内有晶状体混浊的家庭,伴有散在的、精细的、弥漫的皮质混浊和不完整的皮质“骑手”,类似于Nettleship(1909)所描述的那些。

Crews 和 Bundey(1982)报道了一个 4 代家族,其中先天性白内障分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 9 名男性和 1 名女性患病,以及 1 名在临床上未受影响但经眼科检查确实患有白内障的女性;在该家庭的 1 个分支中明显存在父子遗传。

斯特凡尼亚克等人(1995)报道了一个家庭,其中 14 名成员患有小角膜白内障。遗传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尽管受影响成员的比例如此之高以至于Stefaniak 等人(1995)试图怀疑携带突变基因的染色体的优先传递。在这个四代家族中,第三代的7个成员全部受到影响,第四代的成员几乎都受到了影响。

贝瑞等人(1999)检查了一个巴基斯坦血统家族的受影响成员,这些成员分离了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非进行性小带状核粉状白内障。所有 10 个受影响的个体都表现出相同的粉状表型,但与Shiels 等人先前描述的白内障不同(1998)在最初由Renwick 和 Lawler(1963)报道的英国亲属的 2 个远亲分支中,这个家族有细小的尘埃状混浊,在整个细胞核中最为密集,以及存在于小带中的几个皮质“骑手”地区。

波利亚科夫等人(2001)描述了来自 3 代俄罗斯家庭的母子分离常染色体显性带状粉状白内障。男孩在 3 岁时发病;检查显示双侧非均质粉状白内障,由大小不一的不透明颗粒组成,其中大部分非常小,不均匀分布在晶状体中心的 5 毫米圆盘中,以及后极部有轻微混浊的非均质 2 毫米区域地区。双眼的疾病进展是对称的。他的母亲也有类似的表型。

威洛比等人(2003)报道了一个 4 代伊朗家庭分离常染色体显性进行性先天性核白内障。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患有双侧先天性白内障,由于致密的胎儿/胚胎核性白内障,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十年中进展并需要手术。不存在其他全身性或眼部缺陷,包括小角膜或小眼病。

▼ 测绘
------
在一个被称为“Ev”的亲属中。带状粉状白内障,之前由Nettleship(1909)描述,Renwick 和 Lawler(1963)证明了与 Duffy 血型的联系,后者后来被定位到染色体 1q21-q22(见110700)。Renwick(1970)讨论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显性白内障可能与 Duffy 相关的可能性。Hammerstein 和 Scholt(1973)描述了一种形态相同的白内障,他们在他们的亲属中发现与 Duffy 没有联系。

在一个有带状粉状白内障的家庭中,与Nettleship(1909)描述的类似,Conneally 等人描述了精细、弥漫的皮质混浊和不完整的皮质“骑手”(1978)发现与 1qh 的关联(lod 为 2.7,重组分数为 0.0);在其他几个患有白内障的家庭中没有发现与 1q 的关联。

▼ 遗传
------
Renwick 和 Lawler(1963)证明最初由Nettleship(1909)报道的英国家族中白内障的基因座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与 Duffy 血型基因座共分离。

▼ 分子遗传学
------
在被称为“Ev”的 8 代英国亲属的 2 个远亲分支中。带状粉状白内障,其中Renwick 和 Lawler(1963)证明与 Duffy 血型有关,Shiels 等(1997)和Shiels 等人(1998)发现与 GJA8 基因( 600897 )所在的染色体 1q 区域连锁的证据。GJA8 基因的整个蛋白质编码区的测序证明了 C 到 T 的转变( 600897.0001 ),它产生了一个新的 MnlI 限制酶位点。限制性分析证实,这种变化仅存在于受影响的谱系成员中,在 50 条不相关的正常染色体中检测不到。

Hejtmancik(1998)提出了一个包含 9 个基因座的表格,其中包括这个与非综合征性白内障有关并对应到特定染色体位点的基因座。还列出了八种已鉴定出分子缺陷的白内障动物模型。

贝瑞等人(1999)研究了一个巴基斯坦血统家族的 10 名受影响和 5 名未受影响的成员,这些成员分离了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非进行性带状核粉状白内障,并发现了与 CZP 基因座的联系;GJA8 基因的分析揭示了在受影响个体中错义突变(E48K;600897.0002)的杂合性,这在 100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染色体中没有发现。

Polyakov 等人对来自俄罗斯 3 代家庭的一对母子患有带状粉状白内障(2001)确定了 GJA8 基因(I247M; 600897.0003 ) 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这在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或 25 个不相关的对照中没有发现。

在隔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进行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 4 代伊朗家庭中,Willoughby 等人(2003)确定了 GJA8 基因错义突变的杂合性(R23T; 600897.0004 )。

Devi 和 Vijayalakshmi(2006)分析了 60 名不相关的印度先天性或儿童早期白内障患者的 GJA8 基因,并在来自白内障和小角膜相关的 2 个先证者中发现了 2 个不同的错义突变(分别为600897.0005和600897.0006)。一名先证者患有全白内障,另一名患有后囊下白内障。

在 10 个分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和小角膜的丹麦家庭中,Hansen 等人(2007)分析了 9 个候选基因,确定了 5 个杂合突变家族,其中 3 个在CRYAA基因( 123580.0007 - 123580.0009 )、1 个在 GJA8 基因( 600897.0008 ) 和 1 个在 CRY30608 基因( 123580.0007 - 123580.0009))。角膜直径在 8 到 10 毫米之间变化。眼球震颤在一些家庭中存在,在其他家庭中不存在,这主要取决于生命最初几个月的视力障碍程度。白内障表型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白内障具有清晰的周边区。在一些患者中,注意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白内障进展。在具有 GJA8 突变的家族中,白内障被描述为具有白色中央核心的星形核混浊。

阿罗拉等人(2008)对 150 个遗传性白内障家族的 GJA8 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在分离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核粉状白内障的 2 代高加索家族中鉴定了错义突变( 600897.0007 ) 的杂合性。他等人(2011)在 6 代分离核性白内障的中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以及该家庭的 1 名未受影响的成员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表明不完全外显。

▼ 动物模型
------
钟等人(2007)证明 Cx50 在小鼠中的转基因表达导致与含有 Cx50 的细胞质囊泡形成相关的白内障,并减少或减缓上皮分化,而其他完整膜或膜相关蛋白的分布或晶状体蛋白的完整性/溶解度没有重大改变.

▼ 历史
------
粉状白内障是第一个与人类常染色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Renwick 和 Lawler(1963)证明了与Duffy 的联系,Donahue 等人确定了 Duffy 基因座( 110700 ) 在 1q 上的位置(1968)。

Harman(1909)描述了一个 5 代非血缘家庭,其中 19 名成员患有孤立的先天性白内障。作者指出,在许多情况下,混浊非常小,靠近核区,其形状表明晶状体纤维向前生长时前端的结合受到干扰。Harman(1910)报道了一系列 8 个具有各种形式的先天性白内障(层状、珊瑚状、盘状)的非血缘系谱。

Smith(1910)报告了 4 代 26 例白内障病例。

Vogt(1931)和Weber(1940)记录了核弥漫性非进行性白内障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Meissner(1933)一秒钟内报道了先天性白内障1个家族6代22例,5代13例。Jahns(1938)报道的家族中有三代人受到影响。

Gruber(1945)描述了 4 代膜性白内障 6 例。这应该被认为是已经消退或吸收的全白内障。

Lee 和 Benedict(1950)描述了 6 代 63 例白内障病例。

Brown(1924)和Parrow(1955)报道了核型全白内障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谱系。

Doggart(1957)记录了花状白内障的遗传经过 4 代,Tosch(1958)记录了经过5 代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