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因子缺乏症;V因子缺乏症
因子V缺乏症(也称为嗜血亲热)是由1q24号染色体上编码凝血因子V(F5; 612309)的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V因子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出血性疾病,具有可变的表型表达(van Wijk等人,2001年摘要)。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 Phenotype | Phenotype MIM number |
Inheritance | Phenotype mapping key |
Gene/Locus | Gene/Locus MIM number |
---|---|---|---|---|---|---|
1q24.2 | Factor V deficiency | 227400 | AR | 3 | F5 | 612309 |
▼ 临床特征
------
Owren(1947)描述了一种失血性素质,由于没有先前未知的凝血因子,他将其称为“嗜血性”。
金斯利(1954)和塞伯特等人(1958年)报道了近亲家属中的家族因子V缺乏,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塞伯特等(1958)观察到受影响个体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持续延长。
吉冈等(1975年)指出,日本已记录28例V型因子缺乏症。
Mitterstieler等(1978年)报道了一个14个月大的女孩,由于严重的孤立性先天性因子V缺乏症而有大量出血的趋势。在接受检查的56个家庭成员中,有10个的V因子水平为正常水平的26%至60%。这些被归类为杂合子。杂合子的病例史未显示出血趋势。Mitterstieler等(1978年)得出结论,该因子V缺陷的遗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杂合子中具有不同的表达。
Chiu等(1983年)确定了4个具有V型因子缺乏症和V型分子变异形式的个体,它们与多克隆兔抗体发生了反应,但与天然存在的抗体没有反应。共研究了14例先天性V缺乏症患者。与对照相比,在10中,因子V抗原和凝血活性均降低。
Fischer等(1984)发现了一个近亲巴西亲戚,因为两个受影响的人有相同的姓氏,并且有多个孤立的V因子缺乏症病例。
Ehrenforth等(1998)描述了严重的V因子缺乏症表现为新生儿硬膜下血肿。
Guasch等(1998年)报道了一个由近亲父母出生的女孩,她在3岁时因创伤后上唇切开而长期流血。常规凝血试验显示,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基本上在血浆中未检测到血浆因子V活性或抗原。在7岁时,她从未经历过流血,没有必要进行治疗,尽管轻伤有时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她唯一的其他症状是容易瘀伤。患者的父亲接受了许多外科手术,没有任何出血并发症,但是她的母亲拔牙和分娩后出血过多。父母的aPTT和PT均在正常范围内。
Van Wijk等(2001年)报道了一名19岁的韩国妇女,患有严重的V型因子缺乏症。她在19个月大时出现口腔软组织出血,在4岁时经历了较大的硬脑膜下血肿,并遭受了口腔软组织出血,鼻出血和血肿,为此,她接受了一次新鲜的冷冻血浆每3个月一次。近年来,她的出血方式变为自发性肌肉出血。
Van Wijk等(2001年)还报道了来自摩洛哥的15岁女孩,这是表兄弟姐妹的父母的女儿,患有严重的V型因子缺乏症,F5活性低于1%。在家庭筛查过程中确定了患者。Tanis等人先前描述的一个23岁的兄弟(1998),也有严重的V因子缺乏症和受伤后出血时间延长。两名患者均为F5基因突变纯合子(612309.0008)
▼ 遗传
------
金伯利(1954),塞伯特等人研究的家庭中V因子缺乏的遗传方式(1958),Mitterstieler等(1978),Fischer等(1984),Van Wijk等(2001),和其他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
对于患有V因子缺乏症的患者,Guasch等人(1998)确定了F5基因的纯合突变(612309.0004)。
van Wijk等在一名患有V因子缺乏症的韩国女性中(2001)确定了F5基因中的两个突变的化合物杂合性(612309.0006;612309.0007)。
▼ 人口遗传学
------
Zehnder等(1999)指出纯合因子V缺乏是罕见的,大约百万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杂合子的频率应为千分之一。由于缺乏明显的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风险,通常无法识别杂合子缺乏状态。
▼ 历史
------
Hurtubise等(1979)从具有致命性出血性素质的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具有针对因子V的单克隆抗体特征的免疫球蛋白。
- 上一篇: 肾上腺综合征2;SIX 同位序列 5
- 下一篇: 五人落水四人得救,司机安全谁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