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海绵痣1;角蛋白4,2型

中间丝是蛋白质聚合物,与肌节蛋白丝和微管一起形成细胞的细胞骨架。在上皮细胞中,中间丝由角蛋白组成,角蛋白是一大类相关的多肽,其表达方式随细胞类型以及上皮分化阶段而变化。至少由人类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编码的20多种不同的角蛋白可分为两类:I型角蛋白(K10-K19)很小(40-56.5 kD),相对而言酸性(pI = 4.5-5.5),而II型角蛋白(K1-K9)更大(53-68 kD)和更碱性(pI = 5.5-7.5)。细丝的形成通常需要角蛋白成对表达,该成对蛋白由1种I型和1种II型多肽组成。表达的特定角蛋白表征上皮分化的类型。例如,K5(148040)和K14(148066)在所有分层的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层中合成,而在分层过程中,最终分化的表皮细胞表达K1(139350)和K10(148080),以及上基底细胞(即非角化鳞状上皮的成熟细胞)表达K4和K13(148065)。使用SDS-PAGE,Mischke等人(1990年)确定了人类角蛋白K4的2种电泳变异体,它们在上消化道内的鳞状非角化上皮中表达。基于大量的样本,他们得出结论,两个强等位基因a和b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对2个科的研究证实了变异的孟德尔性质。他们还提到了人类表皮的K1和K10角蛋白的多态性(Mischke和Wild,1987年)。

细胞遗传学位置:12q13.13
基因座标(GRCh38):12:52,806,548-52,814,115

Gene-Phenotyp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12q13.13 White sponge nevus 1 193900 AD 3

▼ 测绘
------
Romano等人使用cDNA探针分析人-仓鼠细胞杂交DNA(1987年,1988年)将细胞角蛋白4基因定位在12号染色体上(1989年,1990年在原位杂交中使用),以证明细胞角蛋白4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2p11.2-Q11。

▼ 分子遗传学
------
Rugg等人在2个带有白色海绵痣(WSN1; 193900)的苏格兰亲属的受影响成员中(1995)确定了KRT4基因的1A结构域中的突变的杂合性(123940.0001)。

在与WSN1的意大利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Terrinoni等人(2000年)确定了在KRT4基因中插入3 bp的杂合性(123940.0002)。

在台湾的WSN1患者中,Chao等人(2003)鉴定了KRT4中的杂合错义突变(E449K;123940.0003)。

▼ 等位基因变异体(3个示例):
------

.0001白海绵痣1
KRT4、3-BP DEL,ASN8
Rugg等人在2个带有白色海绵痣(WSN1; 193900)的苏格兰亲属的受影响成员中(1995)使用RT-PCR,随后直接对K4进行测序,以证明1A结构域中3bp缺失的杂合性。这种删除发生在(CAA)3重复中,并导致高度保守的螺旋起始基序中的氨基酸天冬酰胺8删除。此残基在所有I型,II型和III型中间丝蛋白之间均保守,因此据预测对于角蛋白丝的组装和/或完整性非常重要。发现2个亲戚的受影响成员具有2个多态性侧翼标记,它们具有共同的单倍型,这两个标记在物理上非常接近K4,因此这些家族可能是相关的。这些发现的完整报告出现在鲁格等(1995);作者指出,KRT4中的这种突变与KRT6中的一种突变相同,后者被确定为先天性肺炎的原因(148041.0001)。由于常用密码子,几种II型角蛋白具有ACC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因此这可能代表这些基因中的突变“热点”。

.0002白海绵痣1
KRT4、3-BP INS,GLN153
Terrinoni等(2000)报道了在一个有白色海绵痣的意大利家庭的受影响成员的K4基因中的一个杂合的3bp插入(ACA)(WSN1;193900)。该插入发生在碱基对458和459之间,并导致谷氨酰胺残基在1Aα-螺旋结构域的螺旋起始基序的第二和第三氨基酸之间插入。该表型被认为是轻度的,因为仅涉及颊和唇黏膜的一部分。

.0003白海绵痣1
KRT4,GLU449LYS
在台湾有白色海绵痣(WSN1;193900)的台湾患者中,Chao等人(2003)发现KRT4基因的一个杂合的1345G-A转换,导致K4多肽的2B结构域的glu449到lys(E449K)氨基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