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瘤; 家族性圆柱瘤病;柱状体病

有证据表明家族性圆柱状增生是由16q12号染色体上CYLD基因(605018)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另请参见Brooke-Spiegler综合征(BRSS; 605041)和多发家族性毛发上皮瘤1(MFT1; 601606),它们是具有重叠表型的等位基因疾病。

传统上被称为家族性圆柱状增生病,Brooke-Spiegler综合征和多发性家族性毛状上皮细胞瘤的疾病最初被描述为独特的临床实体。 BRSS患者会出现多种皮肤附件肿瘤,包括圆柱状瘤,毛状上皮瘤和螺旋体瘤。家族性圆柱状增生症患者只有圆柱状瘤,而MFT1则只有毛发上皮瘤。但是,由于这些疾病表现出重叠的表型特征,并且由于在一个家庭中已描述了每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因此许多人认为这些疾病代表了单个疾病实体的表型谱(Guggenheim和Schnyder,1961; Welch等人, 1968; Gerretsen等,1995; Lee等,2005; Bowen等,2005; Young等,2006; Saggar等,2008)。

Van Balkom和Hennekam(1994)曾对家族性圆柱状增生病更喜欢使用“真皮内分泌圆柱状增生病”的称号。 “内分泌”是指肿瘤可能起源于内分泌汗腺的组织学证据。

Blake和Toro(2009)详细介绍了与CYLD突变相关的疾病谱。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Gene/Locus Gene/Locus
MIM number
16q12.1 Cylindromatosis, familial 132700 AD 3 CYLD 605018

▼ 临床特征
------
Ancell(1842)和Spiegler(1899)描述了一种以皮肤附件肿瘤为特征的家族综合症,现在被称为圆柱状瘤(Lee等,2005)。

Baden(1962)指出,圆柱状增生在临床上可能类似于神经纤维瘤(NF1;162200)。

Welch等(1968)提出了家庭数据,支持了“ Ancell-Spiegler”圆柱状瘤和“ Brooke-Fordyce”毛状上皮瘤是单个实体的表现。

Harper(1971)提供了一个圆柱状增生的戏剧性例子,圆柱状增生发展成覆盖头皮的“头巾肿瘤”。

弗农等(1988年)描述了一个42岁女性多发性皮肤圆柱状瘤的孤立性,明显良性的肺圆柱状瘤。她死于其他家庭成员的性早熟冠状动脉闭塞症,表明冠状动脉疾病和圆柱状体之间没有联系。

Gerretsen等(1995年)描述了一个大家族,其中有5代成员中有皮肤圆柱状瘤,有30例受影响的人(男性11例,女性19例)。还观察到毛滴虫和纤毛。观察到女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男性对女性以及男性对男性的遗传。成人生活中的渗透率达到100%。

Poblete Gutierrez等(2002年)报道了一个4代德国家庭,其中4个人的皮肤附件肿瘤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报告之时去世的受害长者,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头皮和鼻唇区域的头巾肿瘤样圆柱状瘤。第三代妇女的鼻唇沟小瘤在组织学上显示圆柱状瘤。第四代中最年轻的家庭成员有鼻唇区的圆柱状瘤和鼻子和头皮的毛细上皮瘤。Poblete Gutierrez等(2002年)评论了家族内以及个体内的表型变异性。

斯托尔等(2004年)报道了母亲和女儿患有家族性圆柱状瘤病。真皮内分泌圆柱体瘤在母亲28岁时出现为孤立性小病变。其他肿瘤出现​​了,她接受了多次手术。女儿在23岁时在头皮额叶部分发展出病变。家族史显示母亲的姐姐也受到了影响。

▼ 测绘
------
Biggs等人研究了2个圆柱体病家庭(1995)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与染色体16q12-q13连锁。在来自4个个体的19个肿瘤中,这些标记附近的野生型等位基因持续丢失,表明该基因是抑癌基因。

Verhoef等(1998年)研究了一个荷兰大家庭,受影响的成员最初被诊断出患有结节性硬化症。从涉及9q34(TSC1; 191100)和16p13(TSC2; 613254)的结节性硬化复合物的两个染色体区域中都排除了连锁。对临床和病理数据的重新评估导致将工作诊断改为常染色体显性圆柱状增生病。随后的连锁分析显示,在16q12-q13染色体上标记D16S308的lod得分为3.02。

比格斯等(1996)检查了每个染色体上的多态性标记,其中一些与已知的抑癌基因很接近,来自4个家族性圆柱状增生症患者的25个肿瘤中。除了在16q染色体上的基因座处,没有检测到杂合性(LOH)的损失。他们认为,候选基因(它们象征CYLD1)可能是唯一与圆柱体发育有关的抑癌基因。他们还使用14个散发性圆柱状瘤中的8个(57%)中16个染色体上的标记证明了LOH,表明CYLD基因可能参与了家族性和散发性圆柱状瘤的发生。

高桥等(2000年)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和LOH在受影响人的圆柱状瘤中的评估,评估了19个这种疾病的家庭。所有15个信息丰富的家族均显示与16q12-q13相关,因此没有提供遗传异质性的证据。重组作图将基因置于大约1 Mb的间隔中。没有证据表明家庭之间存在单体型共享。

▼ 分子遗传学
------
Bignell等(2000年)在21个圆柱状增生病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CYLD基因的21个不同种系突变。在1例散发性疾病患者和5例家族性疾病患者中鉴定出6个体细胞突变。所有突变预测截短或缺失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参见,例如,605018.0001 - 605018.0002)。

Poblete Gutierrez等人在德国患有圆柱状瘤的受影响家庭中,包括1名也患有毛发上皮瘤的患者,提示BRSS(2002)在CYLD基因中鉴定了一个杂合的截短突变(605018.0003)。结果表明,单个CYLD突变可导致表型不同的肿瘤类型,表明圆柱状瘤和毛状上皮瘤是等位基因疾病。

Young等(2006年)在一个73岁的男性患有圆柱状增生和头巾肿瘤综合症的男性中,以及在他的两个患有多发性家族性毛状上皮瘤而没有圆柱状的儿童中,发现CYLD基因(605018.0008)的杂合突变。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疾病代表单个遗传缺陷的表型变异。

Saggar等(2008年)进行了25例家族性皮肤附件肿瘤先证者的基因分析。总共在25个先证者中鉴定了CYLD的18个突变,包括6个新突变(72%)。不同表型之间的突变频率对于BRSS为85%,对于FC为100%,对于MFT1为44%。大多数突变导致蛋白质被截短。没有明显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Saggar等(2008年)得出结论,CYLD基因的突变是所有3种疾病的基础,但表型变异的原因仍有待探索。

▼ 历史
------
Schmidt-Baumler(1931)提出了X连锁优势遗传的问题。布兰迪等人的血统书(1961年)显示了一个受影响的男性,所有女儿均受影响,所有儿子均未受影响。

到1954年底,埃文斯等人(1966年)发现47例报告的圆柱体病例,其中30例是女性。作者指出,比勒罗斯(Billroth(1859))也曾将术语圆柱状体应用于在唾液腺组织中产生的一种腺癌。

哈特(Hart,1973)提出,在古老的帕提亚币中可以辨认出遗传性多发性良性囊性上皮瘤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