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海绵痣2;角蛋白13,I型
角蛋白中间丝(KIF)由由I型和II型蛋白质组成的异二聚体亚基组装而成。 角蛋白13(KRT13)是内部分层上皮细胞特征基因的I型(酸性)亚家族的成员(Romano等,1991)。
细胞遗传学位置:17q21.2
基因座标(GRCh38):17:41,500,980-41,505,611
Location | Phenotype | Phenotype MIM number |
Inheritance | Phenotype mapping key |
---|---|---|---|---|
17q21.2 | White sponge nevus 2 | 615785 | AD | 3 |
▼ 测绘
------
通过使用人仓鼠体细胞杂交DNA面板的细胞角蛋白13特异性DNA抗体进行PCR扩增,Romano等人(1991)将KRT13基因定位到17号染色体。通过原位杂交,他们确定亚染色体定位为17q12-q22。他们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并证明KRT13基因与KRT10(148080)和KRT15(148030)基因处于相同的大DNA片段中。用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的进一步实验表明,KRT10和KRT13基因位于同一14kb片段中。3个基因分配的相关性使17q21-q22成为该簇的可能位置。罗曼诺等(1992) 给出位置为17q12-q21.2。
Ceratto等(1997)分离并分析了YAC克隆,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定位到17q12-q21。通过Southern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他们得出结论,在不到150 kb的基因组DNA中包含KRT13,KRT14(148066),KRT15,KRT16以及相关的I型基因KRT17(148069)和KRT19(148020)。
▼ 分子遗传学
------
理查德(Richard)等人在一个多代意大利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分离出白色海绵痣2(WSN2;615785)(1995)确定了KRT13基因的错义突变的杂合性(148065.0001)。
Shibuya等人在一名日本母亲和2名患WSN2的孩子中,他们的KRT4基因突变为阴性(123940)(2003)确定了KRT13基因的错义突变的杂合性(L111P;148065.0002)。
▼ 等位基因变异体(2个示例):
------
.0001白海绵痣2
KRT13,LEU15PRO
在一个带有白色海绵痣2(WSN2; 615785)的多代意大利家庭中,Richard等人(1995)证明了从KT13基因的密码子15的T到C转换从CTG(leu)到CCG(pro)(L15P)。突变位于角蛋白13的1A子域中。C取代T创建了一个独特的MspI识别位点,该位点导致MspI消化后扩增的DNA裂解。理查德等(1995)注意到Rothnagel等人在表皮松解性掌plant过度角化症的角蛋白9(L15S;607606.0008)中描述了精确对应残基的突变(1995),表皮过度角化中的角蛋白10(L15S; 148080.0002)和角蛋白16(L15P;148067.0001)在先天性厚甲。
理查德等(1995年)编号此突变从KRT13的1A结构域中的第一个残基开始。此突变也称为LEU119PRO。
.0002白海绵痣2
KRT13,LEU111PRO
Shibuya等人在一名日本母亲和2名患有白色海绵痣2(WSN2; 615785)的儿童中发现了这种情况(2003)确定了KRT13基因的外显子1的332T-C过渡的杂合性,导致leu111-pro(L111P)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