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相关性视网膜病变蛋白

恢复素介导视网膜中光激活后暗电流的恢复。 Murakami等人,使用富含视网膜特异性克隆的人类视网膜cDNA文库进行工作(1992)分离了在视网膜中特异性表达的cDNA克隆,该克隆编码具有3个钙结合位点并且与牛光感受器蛋白recoverin具有同源性的蛋白(Dizhoor等,1991)。人cDNA克隆还显示出与钙结合的鸡锥蛋白visinin的同源性。

细胞遗传学位置:17p13.1
基因座标(GRCh38):17:9,896,319-9,905,270

Freund and Valle(1992)使用鸡visinin cDNA降低了严格性,以筛选人的视网膜cDNA文库。因此,他们分离出了一个复合人recoverin cDNA克隆,该克隆具有一个600 bp的ORF,可预测一种23 kD蛋白,与牛recoverin的同源性为89%,与鸡visinin的同源性为59%。

McGinnis等(1993)比较了免疫学鉴定的正常成年小鼠视网膜中存在的蛋白质与通过遗传解剖去除了感光细胞的小鼠视网膜中的蛋白质,即rd(视网膜变性)突变小鼠的视网膜中的蛋白质。与感光细胞死亡有关(McGinnis和Leveille,1985年)。纯化了一种23 kD的蛋白质,并用于生成单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又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用于验证其感光细胞特异性。这些抗体还用于从牛和小鼠视网膜cDNA表达文库中分离全长克隆(McGinnis等,1992)。从核苷酸序列推论出,小鼠23-kD蛋白是具有202个氨基酸残基的钙结合蛋白,与Dizhoor等人研究的recoverin蛋白相同(1991)和Thirkill等人研究的与癌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蛋白(1987)和Polans等(1991)。

▼ 基因结构
------
村上等(1992)确定RCV1基因以单个拷贝存在,包含至少3个外显子,并且跨度9到10 kb。

Freund和Valle(1992)确定RCV1中的所有3个EF手结合基序均在第一个外显子中编码。内含子相对于EF-手钙结合基序的排列在EF-手蛋白质超家族中是独特的,这表明recoverin定义了一个新的亚组。

▼ 测绘
------
村上等(1992年)通过将cDNA探针与一组人鼠杂交DNA杂交,将RCV1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

Freund和Valle(1992)通过原位杂交将RCV1基因定位到17p13.1。

McGinnis等(1993)通过对重组近交系的研究发现,小鼠Rcvrn基因位于Sparc(3.7个图单元)和Zfp3(2.3个图单元)之间的11号染色体上。他们证实了恢复蛋白基因的位置,人类17号染色体上的小鼠基因的位置表明,人类基因可能接近p53基因(191170)上17p13.1。

▼ 基因功能
------
Hurley等(1993年)报道了新的观察结果迫使他们撤回他们的建议(Dizhoor等人,1991年),即康复素是光敏鸟苷酸环化酶的可溶性激活剂。

McGinnis等(1993年)提出了一种可通过实验验证的假说来解释与癌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由于肺,肝等细胞中的单个突变事件,该事件使p53肿瘤抑制基因的一个副本失活,同时开启了p53肿瘤抑制基因的复制。由于回收蛋白的合成,细胞由于p53蛋白产物的肿瘤抑制活性的丧失而变成癌性的。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外部非法合成的回收蛋白抗原决定簇产生了针对回收蛋白的循环抗体,导致回收蛋白失活,离子通道永久关闭,细胞去极化,可能足以杀死感光细胞。McGinnis等(1993) 提出“事件”可能是将recoverin编码序列连接到活性基因的缺失或易位。

Polans等(1995)证明了RCV1基因在癌症相关的视网膜病患者的肺肿瘤中表达,但是在没有相关性视网膜病的个体获得的类似肿瘤中不表达。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回收蛋白是导致这种特殊副肿瘤综合征的特定自身抗原。

Heckenlively等(2000年)报道10例无系统性恶性肿瘤,但临床发现与RP一致,血清发现与抗恢复素免疫反应性一致。他们推测,除推测的肿瘤介导的机制外,其他免疫原性机制也可能有助于抗恢复素抗体的形成。他们的结果表明,在单纯性RP类别中可能存在罕见的与癌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样综合征,或者某些RP患者也具有抗病恢复因子抗体,可能会加重其潜在疾病。

▼ 分子遗传学
------
排除研究

贝叶斯等(1995)跟踪了恢复素作为光转导途径成员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色素性视网膜炎的候选基因的可能性(RP;参见268000)。他们通过连锁和纯合性研究,分析了42个西班牙RP家族中的RCV1基因,并进行了基因内多态性分析和2个紧密标记。在38个家系中,RCV1基因被排除为常染色体隐性RP的原因。在剩下的4个家族中,对Sectin编码区的SSCP分析未检测到父母或受影响成员中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