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药物应用 皮质类固醇类

时至今日,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多种不同机制的,适用于移植后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药物。临床应用时常常在多个不同类别中分别选用一个组成联合用药方案。本系列文章将分类介绍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本次为读者介绍皮质类固醇(即激素类)药物。

1 皮质类固醇药物基本介绍

器官移植中应用的皮质类固醇药物主要指糖皮质激素,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等。1951年Billingham首先使用可的松使小鼠及家兔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1963年Stand等率先将皮质类固醇与硫唑嘌呤联合使用,建立了器官移植经典免疫抑制方案,并沿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之后被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所取代。如今,皮质类固醇仍然在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皮质类固醇药物的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从而减少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小剂量时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时抑制浆细胞抗体生成而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已知的主要机制有:
①诱导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抗炎因子的合成;
②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抗原提呈功能;
③抑制促炎症因子的合成;
④抑制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
⑤诱导炎性细胞凋亡。

3 临床用法用量
皮质类固醇的使用方案在不同的移植中心中有所不同。通常的诱导治疗方案采用移植术中 静脉使用 甲泼尼龙 500 ~ 1000mg(10 ~ 15mg/kg);术后前3天每日 静脉滴注 甲泼尼龙 250 ~ 500mg。同时使用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诱导时,甲泼尼龙的剂量较小。
术后第4天起改为泼尼松 口服,起始为 30mg,每日1次,逐渐递减至术后第30日时为10 ~ 15mg口服,每日1次,进入维持治疗。
目前,多数移植中心采用小剂量维持治疗,通常术后2~3个月时为10mg,每日1次;3~6个月为5 ~ 10mg,每日1次,半年后为5 ~ 7.5mg,每日1次。有少数医生对维持治疗的患者采用隔日服药方案,但此方法并无明显获益, 故大多数中心均采用每日顿服的方法。

另外急性排斥反应冲击治疗通常采用甲泼尼龙250 ~ 500mg(5 ~10mg/kg)静脉滴注3 ~ 5日,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mg/d,逐渐递减至冲击前用量。

4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具备强大的抗炎作用的同时,也有较多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移植术后短期使用时:
心血管疾病、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创口愈合不良、 低血钾、水钠潴留、机会性感染增加。

术后长期使用:
白内障、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儿童生长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移植后病毒性肝炎复发也可能与患者的应用激素有关。全身严重的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时,需减少甚至完全停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