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病也能买”、 “什么都能保”不可信!
近期,为规范市场行为,银保监会正就人身保险销售管理情况展开调研。除行业存在的痼疾外,银保监会将调研当前行业在销售行为和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将完善监管制度的意见建议。
其中,新情况、新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带货,大数据分析获客,电销网销融合,人工智能销售,附加医疗养老服务等方式开展业务的市场前景和监管建议等内容。
在调研基础上,银保监会将向业内征集制定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的意见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制度定位、思路框架、适用范围、具体内容等。
此前,针对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保险销售误导现象,2020年6月1日,河北银保监局印发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照监管要求,对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监控和处置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等方面开展全面排查。
同时,针对当前短视频直播平台保险营销宣传存在的不当宣传、销售误导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加大对分支机构及从业人员短视频直播账号和信息发布的审核力度,坚决清理未经报告开设账号和发布内容行为,严格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责任。
6月23日,北京银保监局提示辖内保险机构关注保险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合规风险。具体来看,一是严格区分保险短视频、直播业务形式;二是严格规范保险短视频、直播有关主体;三是严格管理保险短视频、直播相关内容。
北京银保监局明确,开展保险短视频、直播销售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视频提供的投保链接自主完成在线投保的,属于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符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严格规范各级分支机构官方和所属保险从业人员个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的营销宣传活动,确保营销宣传信息合规准确。按照这些要求,保险机构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
网络直播、短视频带货作为当下流行的与用户建立交互的方式,是能够提高大众对于保险的认知、降低决策门槛的。但保险作为金融类的产品,对于直播内容的合规性要求不能放低。
保险是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有严格的监管要求,销售有诸多规范和限制,销售过程需要遵守严谨的销售流程和产品介绍规则。对保费较高的保险产品而言,用户需要对其有很高的信任度才会购买,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直播“带货”往往讲求的是通过主播个性化的语言,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方式,对粉丝消费意愿进行高频、高能的短期集中刺激以促成购买。这种“带货”模式的天然属性,可能容易造成片面宣传,甚至产生销售误导等问题。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保险营销观察报告:保险直播“带货”的现状、风险分析与未来研判》指出,部分直播主体保险业务相关经营资质的缺失。一些保险直播号、短视频运营号、保险自媒体营销号的主体企业实际上是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并没有保险业务经营资质。此外,一些主播并不具有保险销售资质。部分直播仅对保险产品作局部描述,甚至含有误导性描述。比如,只提到产品的保障范围等方面,对于后续保费情况、健康告知情况等,未做标注和说明;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 、“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