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又起 如何总结经验 稳住肿瘤诊疗全过程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肆虐和全民性抗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生活方式,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医疗事业。

年终岁末,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刘卓炜教授,请他谈谈在如此不平凡的一年中,肿瘤医院管理将有怎样的变化?疫情对肿瘤的全程管理带来怎样的启迪?全部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1.jpg

后疫情时代,
线上线下医疗模式趋同化

遗传迅速,疫情带来巨大考验

2020年,举国上下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巨大考验。无论是新冠疫情期间还是新冠疫情之后,都对医院的管理策略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公共卫生防御的加强,提前筹备公共卫生应急措施,尤其针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尽管是肿瘤专科医院,但是,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困境,响应国家防控疫情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雨绸缪,互联网医疗显身手

疫情的肆虐,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转变为更精细化的体系。例如,互联网与医疗系统的结合,就是重要体现。

中心很早就着手建设了互联网医疗系统。疫情期间,中心利用既往互联网医疗建设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开发了更加便于患者就医的模式。这种方式的更新,一方面减少了患者的大规模聚集,另一方面也更加完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当然,最重要的是,互联网与医疗相结合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医疗本身。后疫情时代,中心将继续发展互联网结合医疗的先进模式,争取进一步地提升患者的就医效率,以人文医学的理念和角度,关注患者的就医质量。

人文关怀,力争提升医疗“温度”

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治来说,人文关怀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注重提升医疗的治疗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注重提升医疗的“温度”。

所谓医疗的温度,体现在互联网与医疗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是多方面的。例如,我国近期发布了相关文件,细化了互联网医疗覆盖医保的问题,同时,完善互联网医疗下的质控问题,明确探索在互联网、医疗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令线上线下诊疗过程趋同。

力争实现这种趋同化,将使医生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更加接近,使医生更加了解患者的就医体验,线上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包括眼神的交流、语气的表述以及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这些都能够做到和线下肿瘤患者的就诊模式类似甚至一模一样。制定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制度,保证整个线上、线上的肿瘤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效果的一致性,是互联网时代下医疗同道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前景广阔,
肿瘤患者受益颇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型社会,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刘教授表示,医保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是希望满足所有参保居民群众的医疗获得感,这需要医院等医疗机构、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医疗器械公司以及生物制药企业等多方位的整合和共同努力。
单独就肿瘤领域来讲,最终能够达到为肿瘤患者提供就医过程、效果的多重保障。刘教授表示,很多常见肿瘤的诊疗过程已经被我国医保系统覆盖,很多国产药品以及被国家集采的进口药品,也能够最大程度地为这些患者的药品可及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肿瘤的一些重大伴发病、罕见病也会危及肿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未来,医疗保障机构、医院、制药企业应当共同努力构建、用心探索更加合理、更加利民的医疗保障模式。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前景广阔,
肿瘤患者受益颇多
回顾2020年新冠疫情的抗击过程,提示了我们早筛、早查、早治的重要性。那么,肿瘤的诊疗是不是也可以遵循如新冠一样的规律呢?尽管肿瘤的病因十分复杂,其个体异质性也非常强。但刘教授认为,只要医务人员以及各地各级部门注意宣传、教育,普通人民群众能够积极了解相关知识,就有望让肿瘤的预防和早期筛查,配合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和康复部分,形成完整的全链条管理。从而不断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死亡率,为人民健康带来福音。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刘教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患者及家属提问:

“我为什么会得肿瘤?”

“我得的这个肿瘤治疗效果一般怎么样?”

由此可见,病因和疗效,是患者及其家属重点关心的问题,也是医生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肿瘤早期预防和宣传,号召全社会重视肿瘤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肿瘤专家、肿瘤临床医生、各个医护人员应当加强肿瘤的早期筛查手段的开发。另一方面,肿瘤是与身体诸多器官都具有密切联系的疾病,不同阶段的肿瘤对人体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

因此,一直以来,医生和研究者都希望对肿瘤形成一个全方位,更深入的认识,进而在治疗时能够用多种不同的手段,选择最合理的治疗策略,在最大程度治疗肿瘤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保存患者自身的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