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看这篇就够了!
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
幽门螺杆菌属于胃癌的高危因素,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基因、多因素的过程。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群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由该菌感染演变成胃癌患者的人数不到1%。感染者需根据自身是否存在胃癌家族史、难治性溃疡及相关消化道症状进行综合判断。所以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不能划等号。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P)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微需氧,常寄生在胃粘膜、胃粘膜下面,产生的多种致病因子,损害胃黏膜。幽门螺旋的感染可能与胃炎、胃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后的症状主要有,嗳气、腹胀、腹痛等,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主要是服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也不必恐慌,而是需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与疾病的关系
2.1 HP与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较多,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主要机制有以下两方面: ①HP在酸碱缓冲机制的保护下穿过黏液层移动酸碱度相对中性的胃黏膜表面,与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分泌以中性粒细胞为首的炎症细胞和炎性因子,从而形成促炎环境。在炎症发生过程中, 中性粒细胞在清除 HP 时会产生自由基,但 HP 分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能够清除自由基,从而免于自由基的攻击,导致自由基仅对胃黏膜构成损害。②有些 HP 菌株具有空泡毒素,可导致上皮细胞的空泡损害,促进胃黏膜炎症形成。
2.2 HP与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清除Hp有助于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Hp经口进入胃内,部分可被胃酸杀灭,部分则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依靠其鞭毛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聪明的幽门螺杆菌一方面躲过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躲过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它们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定居和繁殖的环境,使感染慢性化,引起胃黏膜炎症,从而发展为消化性溃疡。
2.3 HP与胃癌
HP已被WHO癌症研究机构归为1类致癌原HP是胃癌的始动因子,HP 感染先引起胃黏膜的炎性改变,其毒力因子可损伤胃黏膜细胞,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向胃癌演化。胃癌的发生史:胃黏膜- 非萎缩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非典型增生 - 胃癌。有专家认为,根除 HP 能够减缓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HP感染导致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表明它们间的关系。
2.4 HP与胃MALT淋巴瘤
胃MALT淋巴瘤发病率占胃恶性肿瘤的 1% ~5% ,其来源为正常淋巴组织边缘带的B淋巴细胞。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和HP感染有很大关系,胃黏膜感染HP 后,其毒素和菌体代谢产物刺激胃黏膜中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后者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激活B淋巴细胞并使其增生,不断刺激和促进肿瘤性淋巴滤泡增殖,形成胃MALT淋巴瘤。此外,HP诱发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后者引起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形成淋巴瘤。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3.1避免家庭性感染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首先应避免家庭性感染。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的餐具、生活用品最好分开使用,避免病从口入。父母传染给子女的概率比较高。
3.2保持口腔健康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一般有口臭等口腔问题。所以应注意早晚坚持刷牙以及及时的清洁牙菌斑等口腔问题,这是远离幽门螺旋杆菌的基础。
3.3避免吃生的食物、喝生水
大量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而在河水中存活长达三年。远离幽门螺杆菌的另一要素是避免吃生的食物,喝生水。
3.4餐具的定期消毒
家庭使用的餐具器皿,需要定期消毒,且刮痕严重的餐具最好及时更换。使用消毒柜,高温达到125度就能杀死大部分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