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做医学科普?陶思丰教授:我想影响更多人!

一位好的外科医生,一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做手术,只能救几个人,一个礼拜看一百多个门诊,一年也只是五六千人,而一场有价值、有意思的科普却可以惠及更多大众。

 

但是,外科医生的工作量本身就是非常大的,如何还能有时间长期坚持做科普呢?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会有的。你不可能忙得连一点空的时间都没有,只要你有兴趣做科普,总会挤出时间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的陶思丰教授说。

 

陶思丰教授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陶思丰教授一直坚持做医学科普工作。“颜值越高,责任越大”的他,通过抖音录制科普视频,收获了十几万忠实粉丝;从2020年8月开始在良医汇患者指南平台先后进行了10场乳腺癌线上科普义诊,每场观看量5000多人。

 

陶思丰教授到底是如何平衡本职工作和做科普的时间安排的呢?【良医汇患者指南】特别采访了陶思丰教授,一起来聊聊医生做科普的那些事儿。

1.jpg

陶思丰

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病区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兼秘书
浙江省医师协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委员会浙江省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为什么要坚持做科普?

“身为医生,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就需要去传递科学的防癌抗癌健康知识。”陶思丰教授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常常能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有不少病人的医学素养其实是非常低的,很容易在网络上接收一些具有误导性、局限性的科普信息。

现在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做科普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其实很多科普资讯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做科普的人群鱼龙混杂,有大专家的,有小医生的,有的是从事卫生服务的人员,还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医学背景。

 陶思丰教授认为,作为医生,自己有责任花一些时间做严谨的、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科普,去影响更多的人,也避免更多的人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让更多老百姓获益,这个是我做科普的另一个初衷。”陶思丰教授希望借助媒体、新媒体的力量,打破地域和资源的局限,向更多的人传递健康理念。

 “我一个礼拜看一百多个门诊,一年下来,也就是五六千个病人,能接受我的观念和知识的也就是五六千人。还能够再扩大吗?我能一天看一千个病人吗?根本不可能!”陶思丰教授说,通过科普的方式,把自己的观念和专业的知识通过媒体遗传出去,影响的人就不是几百几千,甚至可以是上百万。

什么样的科普是好的科普?

“真正的科普,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科学为依据,而不是随口说说。”陶思丰教授认为,科普也要具有严谨性,同时这也是科普的难点。甚至有些专家,他可能在某一专业领域非常专业,但在一些其他领域的科普知识上可能也并不是非常专业。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相应的科学依据,甚至有时候需要自己去找一些证据并进行比较。”陶思丰教授介绍,尤其是科普生活习惯、饮食健康这方面内容时,它背后的数据很繁杂,考证起来也要花不少时间,像做个小研究一样。

 而且,很多我们约定俗称的观念,经过科学研究的证明其实是错误的。让老百姓接受这种“反常识”的正确观念更不容易,更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来说服大家。

 目前,有很多以各种目的为导向的科普内容,很多老百姓并没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去分析接收的信息。比如针对治疗疗效,很多人更喜欢听到偏方里所说的“百分百包治包好”、“保证不复发”、“没有副作用”等等。但这些显然是不可信的。

 “作为医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科学依据为支撑,能够不偏不倚地正确遗传科学知识和健康知识,让老百姓获益。”陶思丰教授说。

给年轻医生的一些建议

陶思丰教授认为,年轻医生从一开始就投身于科普事业非常好,但更重要的是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厚重的专业知识是做科普的基础。根本就没有专业知识,或者说底子非常薄,这样做出来的科普很可能就没有专业性,很容易误导大家。”陶思丰教授说。

 对于刚刚投身科普事业的年轻医生,陶思丰教授有以下3点建议:

 第一,要花更多精力在本职工作上,更多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第二,要以科学为依据进行科普,不能够人云亦云或者以世俗的观念为依据。

第三,要持之以恒,把科普当成像健身锻炼一样细水长流的“爱好”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