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与争议并存 CAR-T未来何去何从?

“经过了20多年漫长的发展,无数研究者前赴后继不懈地努力,CAR-T细胞治疗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显示了很好的前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期待。”——陆道培医院医疗执行院长陆佩华教授。

 

扫描二维码,看陆佩华教授讲CAR-T治疗!

1-1.png

 

随着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白血病取得重大成功,CAR-T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飞速发展。在刚刚结束的2020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CAR-T疗法相关研究占据半壁江山。其中陆道培医院入选的5篇口头报告均为CAR-T疗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全面展示了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治疗以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监测方法等出色的临床研究成果。

 

1-2.png

陆佩华教授在ASH会议上汇报

 

当前,CAR-T疗法热度与争议并存。在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中,CAR-T疗法虽疗效显著,但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未来,CAR-T疗法是否能够成为恶性血液肿瘤治疗的“终结者”?通用型CAR-T是否能广泛应用于临床?CAR-T疗法是否能够应用于实体瘤?带着这些问题,医学界血液频道与陆佩华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

 

CAR-T疗法会成为血液肿瘤的“终结者”吗?

 

CAR-T疗法已经颠覆了传统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有人说,未来CAR-T疗法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终结者”,对此,陆佩华教授认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领域,CAR-T疗法在白血病的治疗上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疗效,在MM和部分淋巴瘤亚型中能够看到良好的前景。

 

今年ASH大会上,在陆道培医院入选的5篇口头报告中,一项由四个中心(陆道培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的抗BCMA CAR-T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备受瞩目。陆佩华教授介绍,C-CAR088是一种靶向BCMA的新型二代以4-1BB为共刺激因子的CAR-T细胞,在MM细胞上特异性高表达。

 

1-3.png

C-CAR088相关口头报告

 

在该研究21例接受BCMA CAR-T治疗可评估数据的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CR)、10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s)、4例部分缓解(PR)。

 

安全性方面,有20例患者出现了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1例患者出现3级CRS,出现CRS的中位时间为6.5天,CRS中位持续时间为5天,4例患者接受了托珠单抗治疗CRS;仅1例患者出现了神经毒性事件;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且所有的副反应都是可逆的。

 

陆佩华教授介绍,使用了C-CAR088后,有95.7%的患者表现出较好的应答,其中近一半患者能够达到完全缓解。证实C-CAR088在R/R MM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觉得C-CAR088给了R/R MM的患者,一个再次完全缓解的机会,未来我们会入组更多的患者,观察它的长期疗效。总体来看,CAR-T产品在R/R MM领域是非常有前景的。”

 

虽然C-CAR088在MM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但纵观整个血液恶性肿瘤领域,CAR-T疗法终究不是完美的,它还有诸多亟待优化的地方。例如,CAR-T疗法的高复发率。

 

“在难治复发白血病的治疗中,CAR-T疗法的复发率高达50%,一些高危患者的复发率更高,需要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缓解乃至治愈。”陆佩华教授表示,目前,针对白血病而言,CAR-T疗法还不是“终结者”,但相信通过不断地优化,未来CAR-T疗法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地治愈和更长的完全缓解期。

 

通用型CAR-T前景如何?

 

虽然CAR-T疗法有着卓越的疗效,但CAR-T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始终是考验药企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目前CAR-T细胞大多提取自患者采集,制备时间长、难度大、费用高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陆佩华教授说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用型(同种异体型)CAR-T(UCAR-T)应运而生。UCAR-T细胞取自于健康供体,通过体外操作加工制备成即用型细胞回输制品,可大幅降低CAR-T细胞生产成本,同时可以解决解决CAR-T产品可及性问题,本次ASH也纳入了有关UCAR-T细胞产品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报道,但UCAR-T的临床开发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在陆佩华教授看来,UCAR-T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一次制备可以服务多位患者,目前也有不少临床实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UCAR-T应用于临床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例如传统的CAR-T预处理方案在UCAR-T中应用时“力度”不够,常需要引入其他药物,从而有可能增加毒副作用。UCAR-T回输之后,除了CRS反应之外,UCAR-T最大的两个挑战是须克服GVHD和受体对异基因T细胞的排斥反应以及异基因T细胞的排斥反应。同时,UCAR-T在体内相对存留时间较短,长期疗效也待观察。

 

但UCAR-T依然有着值得期待的前景,陆佩华教授呼吁研究者投入精力在UCAR-T上,并将其发扬光大,惠及广大恶性血液肿瘤患者。

 

CAR-T能否跨界,惠及实体瘤患者?

 

去年,随着各大国际学术上CAR-T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的临床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大家看到了CAR-T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可能性。但大多数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效性远远低于CAR-T治疗血液肿瘤,CAR-T疗法能否在实体瘤领域一展拳脚?

 

陆佩华教授介绍,使用CAR-T疗法的应用前提是有相应的靶点,而实体瘤在该方面受限,要想将CAR-T疗法应用于实体瘤,研究者需要对CAR-T做出相应“改良”。

 

由陆佩华教授团队开展的STAR-T细胞治疗R/R B-ALL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入选了今年ASH会议口头报告。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链嵌合受体——STAR,首次用在人身上的I期临床研究证明了STAR-T在治疗CD19+R/R B-ALL中的技术可行性、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前研究证明了STAR-T细胞在临床前研究及动物模型中在T细胞活化能力、细胞因子产生能力和抗肿瘤疗效方面比常规CAR-T细胞优越。陆佩华教授表示STAR-T是一个全新结构的CAR-T,或可应用于实体瘤领域,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良性竞争推动CAR-T不断发展

 

随着CAR-T领域在国内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药公司开始在CAR-T领域“布局”,CAR-T研发面临白热化竞争局面。

 

“我觉得只有竞争才能够不断优化技术,推动CAR-T领域的不断发展。”陆佩华教授表示,出现竞争局面,说明制药企业看到了CAR-T疗法的前景。“细胞免疫治疗,尤其是CAR-T和CAR-T相关产品,在血液恶性肿瘤中有很好的疗效,大家看到了疗效,所以才会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这是一种良性竞争,只有这样,CAR-T领域才会持续发展。”

 

陆佩华教授坚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国产CAR-T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