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肺癌 你我同在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为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将每年的11月定为“国际肺癌关注月”,充分说明肺癌防控刻不容缓。恰逢肺癌关注月最后一天,11月30日,医师报直播间邀请到了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和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支修益教授,他们针对肺癌早筛、防控及诊疗等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栏目在今日头条、微博健康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34万余人次。
左起:《医师报》副社长黄向东、石远凯副院长、支修益教授 、 《医师报》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
关注 肺部健康 从控烟做起
石教授指出,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2015年我国每年新确诊肺癌的患者78.7万例,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52.0万例。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在肺癌死亡的患者中,87% 是由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引起的,男性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8 ~20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烟草属于一类致癌物。烟卷里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和69种致癌物质,长时间吸食烟草有害身体健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支教授介绍,如果吸烟指数(每天吸食烟草的支数乘以烟龄)超过400支就会引发肺部疾病、诱发心脏病及癌症等。吸烟指数越高,患呼吸系统疾病及肺癌的概率就越高。同时,可吸入颗粒物PM2.5、中重度大气污染和频发的雾霾天气是近几年环境问题中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针对环境的改变,支教授提倡肺癌预防的关键是关注“三霾五气”。“三霾”即室外的雾霾、室内的烟霾和内心的阴霾。“五气”即指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 包括烟草烟雾烟气;厨房油烟气;房屋装修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长时间爱生闷气导致的“心理污染”。为了不让肺癌“有机可乘”,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要多同家人、好友沟通交流,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尽可能地减少心里的“阴霾”。
关注 肺癌早筛 从选对筛查方法着手
随着民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近年来肺内小结节的发现增多,但除了穿刺活检,仍然没有一种高效无创的确诊方式。亟需一种相对高效的可以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诊断方法。支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LDCT)的应用以来发现LDCT比传统胸片更能高效地进行早期肺癌患者的筛查,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肺结节是临床常见又较难确诊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临床传统上评估肺结节性质主要依靠CT影像特点及动态变化趋势,但是这种单一途径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医生和肺结节患者日益提高的需求。石教授指出,对于检测出有肺结节的患者,医生首先要告诉患者肺结节不等于肺癌,肺结节的性质和病因有很多,不是所有的肺结节都会导致肺癌;另外,要告知患者肺小结节多数是良性,要到专科医院进一步随访检查。针对影像学诊断为恶性的肺小结节,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支教授指出,近年来微创手术的应用,使得患者因手术受到的创伤愈加轻微,极大地提升了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石教授提到,随着这次新冠疫情的排查,部分患者在查胸部CT中意外发现了早期肺癌,应该算是幸运的,及早“拆弹”后,患者治愈率大大提高,如果发展为晚期肺癌,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巨大经济负担。
关注 肺癌诊疗 从多学科诊疗入手
支教授认为,现阶段肺癌治疗不能只靠“一把刀”,应当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与个体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侵及范围和发展趋向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期。
石教授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在肺癌诊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各种治疗手段可以选择。尤其是靶向治疗的出现,再次将肺癌治疗推上新的台阶。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阻断EGFR信号,遏制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转移,起到抗肿瘤作用。
靶向药物对于那些EGFR活性突变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将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25%左右。同时,免疫治疗为那些不适用靶向治疗的患者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对于有驱动基因活性突变的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那么没有突变的患者,则可以选择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