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喜人 未来可期 伊布替尼治疗难治WM安全有效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归类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目前尚不可治愈,其治疗从早期的化疗到免疫化疗再到如今的靶向治疗,疗效及安全性不断提高,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出现更是开创了WM治疗的新局面。本例为老年WM患者,MYD88mutCXCR4wt 型,IWMPSS、rIWMPSS中危,初诊时符合启动治疗的指征,一线予R2(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方案3疗程化疗,IgM进一步升高,贫血加重,腹部肿块未明显缩小,考虑治疗无效,二线予单药伊布替尼治疗,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IgM下降至基线水平的一半,腹部肿块明显缩小,评估疗效达部分缓解(PR),达到主要反应时间小于2个月,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提示伊布替尼治疗难治WM患者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基本情况及现病史
患者,女,68岁
2019年4月10日入院。
体格检查
神清,贫血貌,左锁骨上及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差,余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殊,肝脾肋下未及,腹软,左中上腹及长径10cm肿块,轻压痛,边界不清。
辅助检查 ·
外院检查
2014-9-11 上腹部CT:1.左肾包膜下异影,考虑占位较血肿机化可能大;2.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未诊治;
2018-10-31 上腹部增强CT: 腹膜后及左肾周间隙软组织块影,较2014-9-11老片增大,淋巴瘤不除外;未诊治;
2019-3 PET/CT:后腹膜片状软组织密度灶,包绕腹主动脉、左侧肾上腺及左侧输尿管,左肾包膜下软组织密度灶,与脾脏分界欠清,左肾受压内移,代谢均轻度不均匀性增高,考虑低代谢恶性病变不能排除;
2019-3肾周穿刺免疫组化:CD20(+) ,CD4(+) ,Bcl-2(>90%),NKX2.2(-) ,EZH2(10%),CD19(+) ,CD5(+) ,Bcl-6(-) ,CAM5.2,C-myc(10%),Pax-5(+) ,CD8(+) ,CD30(-),Ki-67(10%),LEF-1(少量+),Bob.1(+) ,CD10(-),CD38(个别背景+),CD56(-),CyclinD1(-),CD3(少量背景+),MUM1(少量+),CD99(-),Syn(-),CD(少量背景+),CD23(-),LMP(-)。诊断(肾周)低级别外周B细胞淋巴瘤;
肿瘤医院会诊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PAX5(+) ,CD3(-),CD10(-),Bcl-6(-), Bcl-2(+),MUM1(少量+),CD5(-),CD43(-),CyclinD1(-),CD23(-), Ki-67(5%),滤泡树突细胞CD21(+)。
病理: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形态及免疫表型,较符合为边缘区淋巴瘤;
2019-3 骨髓涂片:送检骨髓穿刺组织,仅见少数造血组织,结构破碎,无法评估骨髓增生状态,未见明确淋巴瘤累及,网状纤维无明显增生;骨髓流式:骨髓中约有2.811%的异常成熟B淋巴细胞,为CD5-CD10-小B细胞淋巴瘤;
入院后检查
2019-4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5.72×109/L,中性粒细胞62.0%,淋巴细胞24.1%,红细胞计数3.39×1012/L , 血红蛋白102g/L,血小板计数320×109/L;
生化:LDH 204 IU/L,ALB 34 g/L,&β;2-微球蛋白2641ng/mL,余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查无殊;
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可见一M峰,量29.98%;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M-λ;
免疫:IgG 1490mg/dl,IgA 154mg/dl,IgM 3700mg/dl,游离κ轻链12.20mg/L,游离λ轻链>151.00mg/L,游离κ/λ轻链 0.08;
2019-4-12 B超:左肾不均质团块,请结合临床;左侧锁骨上(25.1×8.5mm)、中上腹部偏左实质肿块(111×55mm ),淋巴瘤可能,建议结合其他检查;肝胆囊胰体脾右肾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部、右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
2019-4 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两系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未见巨核细胞。髓片中淋巴细胞占22%,见幼淋样细胞,浆样细胞,形态欠佳浆细胞;
2019-4 骨髓病理:骨髓活检造血细胞三系增生基本正常范围(下限),伴淋巴样细胞浸润。造血与脂肪组织之比35%:65%,粒红比为1.5:1,粒系N,Alip-,核左移-;红系N,热点-,核左移-,巨幼变-;巨核N,小圆巨核-,裸巨核-,核异型-,网状-,Masson-,淋巴细胞少量;
2019-4 骨髓流式:0.30%异常成熟B淋巴细胞,其免疫表型特征如下:CD5-,CD2dim+,CD10-CD22dim+,CD79B+CD38part+,CD19+CD45st、λ轻链限制性表达(dim);
2019-4 骨髓染色体:46,XX;
2019-4 淋巴结病理: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形态及免疫表型,考虑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 CD20(+) ,CD79&α;(+) ,Pax-5(+) ,Bcl-2(+) ,CD38(少量+),CD138(少量+),MUM-1(少量+),IgD(+) ,λ(部分+),κ(少数+)(λ/κ示轻链限制性),Ki67(+,约10%),CD3(-),CD5(-),CD10(-),Bcl-6(-),CD30(-),CD15(-),Cyclin D1(-), 滤泡树突网CD23(+) ,CD21(+) ;EBV原位杂交:EBER(-);
淋巴结PCR检测:检测到MYD88基因突变,可导致p.L265P;
淋巴结 Pan-B NGS(47个靶向基因包括MYD88和CXCR4):
1.检测到与疾病类型和治疗相关突变点:MYD88;
2.检测到与疾病预后相关突变点:BIRC3,TP53;
3.其他可能与疾病相关突变点:ATM,CCND3,ITPKB,ID3,CREBBP
诊断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基因分型:MYD88mutCXCR4wt 型,IWMPSS中危,rIWMPSS中危;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
一线治疗
方案:于2019-4-16,5-14,6-5予R2方案3疗程化疗
具体为:美罗华600mg d0 + 来那度胺 25mg d1-10
治疗效果:IgM 从基线水平3700mg/dl进一步升高至5000mg/dl ,贫血加重从基线水平102g/L 降至80g/L,腹部肿块未明显缩小。
二线治疗
方案:2019-6-12 开始口服伊布替尼,420mg/日。
自2019年6月患者坚持口服420mg qd至今,连续17个月,目前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131g/L,IgM降至1300mg/dl,腹部肿块明显缩小至44×14mm。
治疗结果:PR,达到主要反应时间:<2个月。 无关节疼痛、无粒细胞减少、无感染、无心血管事件等副作用。
专家点评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归类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无特异性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其诊断是一个排他性诊断,需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MYD88 L265P突变在WM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是WM诊断的重要标记。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总缓解率(ORR)仅20%~40%,而且很难获得完全缓解(CR),治疗获益的时间也很短。
伊布替尼是首个获批WM适应证的药物,有研究显示[1]对利妥昔单抗难治WM患者,伊布替尼单药治疗主要反应率达78%,与安慰剂联合利妥昔单抗组相比,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显示出更高的主要反应率和总反应率,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无进展生存(PFS)显著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组,36个月PFS率分别为76%、31%,且无论MYD88/CXCR4基因型状态,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PFS均显著获益,提示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联合治疗克服了MYD88WT患者的不良预后。
INNOVATE研究[2]是伊布替尼治疗WM的重要3期临床研究,其子研究ArmC共纳入31例利妥昔单抗耐药的WM患者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中位随访18.1个月,结果显示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WM患者中位仅1个月起效,达到最佳缓解的中位时间仅2个月,ORR高达90%,主要缓解率高达71%,4周时中位IgM降低48%,49周时降低75%,4周时血红蛋白水平从基线10.3g/dL升高至11.4g/dL,49周升高至12.7g/dL。
本例为老年、伴有大包块的中危WM/LPL患者,MYD88mutCXCR4wt型,IWMPSS、rIWMPSS中危,初诊时有淋巴结肿大、贫血,符合启动治疗的指征,一线予R2方案3疗程化疗,IgM进一步升高,贫血加重,腹部肿块未明显缩小,考虑治疗无效,二线予单药伊布替尼治疗,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IgM下降至基线水平的一半,腹部肿块明显缩小,评估疗效达PR,达到主要反应时间小于2个月,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提示伊布替尼治疗难治WM患者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参考文献
[1] Blood.2018.132:149.2018ASH
[2] Dimopoulos MA, Trotman J, Tedeschi A, et al. Ibrutinib for patients with rituximab-refractory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aemia(iNNOVATE): an open-label substudy of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7;18(2):24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