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教授:深耕20年,鼻咽癌治疗走出中国之路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国际抗癌联盟、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广州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为大家分享鼻咽癌治疗的临床经验和未来方向。
马骏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放疗首席专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召集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候任主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脉通:鼻咽癌别称“广东瘤”,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三次改变鼻咽癌的治疗规范,您的团队是如何在鼻咽癌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请您介绍一下您的经验。
马骏教授: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模式是放射治疗,属于根治性治疗方法。对于中晚期患者,单纯放疗疗效不够,需要加入全身化疗。临床上对于鼻咽癌放疗的一些问题存在争议:第一,化疗应何时加入?放疗前还是放疗期间还是放疗后。第二,该用何种方案?第三,哪些患者加用化疗后可获益。大家知道,美国的指南提倡放疗后加入三个疗程的辅助化疗。但是对于中国患者来说,该方案副作用大,且并没有明显提高疗效。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国家,如何扎根病患,走出适合中国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之路,是中国医生必须要做的事情。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团队先后完成了三项大型III期临床对照研究。第一,在国际上首次证明,放疗后进行化疗不仅不能提高疗效,还会增加骨髓抑制、呕吐等不良反应。我们还发现,放疗前增加三药(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可显著提高疗效,因此放疗前化疗目前已成为中国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第二,我们提出了最佳的诱导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其疗效佳,毒性更低。这一系列研究成就了所谓的“广州方案”,也回答了鼻咽癌治疗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合适患者、合适时机和合适的药物,将鼻咽癌的生存率从60%(90年代)提高到目前的83%,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这一化疗方案。
医脉通:放疗是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如何才能减少放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马骏教授: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放疗不可避免会对正常器官造成损伤。照射范围小可能会遗漏肿瘤导致复发,照射范围大可能造成放射性损伤,比如放射性脑病等。因此,精确地界定肿瘤与正常器官的范围和使用剂量是鼻咽癌放疗的首要问题。在既往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大数据,绘制了鼻咽癌生长的地形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体化照射范围和剂量方案,能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医脉通: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鼻咽癌,尤其是复发转移等晚期鼻咽癌的治疗中极具潜力,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在鼻咽癌领域的发展趋势?
马骏教授:从病理上看,鼻咽癌非常适合免疫治疗。鼻咽癌有大量的淋巴细胞,且PD-L1高表达。目前,多项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一线治疗或后线治疗中均显示出了不错的疗效,但还需要III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另外,免疫治疗用于初诊鼻咽癌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期待结果的公布。将来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变鼻咽癌的临床实践。总体上讲,免疫治疗的毒性对比常规化疗较小,也许会成为目前治疗策略的较好补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