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逐渐走向临床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妇科肿瘤领域可谓炙手可热。2020版NCCN指南已推荐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TCGA分子分型检测,分子分型逐渐从研究走向临床,开辟了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局面。在2020年11月12~15日召开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就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分享。
分子分型,呼之欲出
吴小华教授:1983年,Bokhman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两类。2014年,WHO又将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类型分为了9类。基于组织病理学的传统分类方法将内膜癌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但这些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组织病理分型不能精准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其次,由于目前肿瘤靶向治疗不单纯依赖组织病理学分型,大部分靶向治疗是泛癌种的,因此传统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临床靶向治疗的需求。基于以上局限性,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组织病理分型方法,亟需推广分子分型。
TCGA分型从研究走向临床,未来可期
吴小华教授: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肿瘤靶向治疗的应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已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分子分型是在传统组织病理分型的基础上衍生而来。2020版NCCN指南已推荐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TCGA分型检测,这有助于将来指导临床实践、预测患者预后。TCGA分型是根据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多组学检测结果,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类型:POLE型——超突变型、MSI-H型——微卫星不稳定型、低拷贝数型、高拷贝数型。采用这种分型方法,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测POLE型、MSI-H型患者预后较好,并且对免疫治疗相对敏感;低拷贝数型对血管生成抑制剂疗效较好;而高拷贝数型可能对其他靶向治疗有效,例如PARP抑制剂等,但这种类型也是预后最差的。
此外,还有其他分子分型方式。由于TCGA分型需要使用新鲜或-80℃冻存组织标本,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等相关检测,方法独特、花费较高、要求严格,这在临床推广中存在一定困难。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改良的分型方法,如ProMisE分型。ProMisE分型相对简单,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区分出MMR-D型;然后通过POLE基因测序,区分出POLE突变型;最后采用p53免疫组化检测,区分出p53突变型和野生型。此外,针对中高危内膜癌,还有TransPORTEC分型。这种分型方法在欧洲已开始使用,它类似于TCGA分型,但技术方法更简洁,能够精准地预测患者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
TCGA分型的临床价值,潜力无限
吴小华教授:子宫内膜癌TCGA分型是公认的最可靠的分型方法,它基于多组学检测结果,对所有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进行三维、全方位的分析判断,将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型、MSI-H型、低拷贝数型、高拷贝数型。这也是今年NCCN指南推荐的分型方法。对于POLE型、MSI-H型患者预后较好,并且对免疫治疗相对敏感;低拷贝数型对血管生成抑制剂疗效较好;而高拷贝数型可能对其他靶向治疗有效,例如血管生成抑制剂+免疫治疗、PARP抑制剂等。在临床上,TCGA分型对于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价值。TCGA分型可以为临床提供分子病理依据,指导内膜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改变以往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
TCGA分型的挑战,前路漫漫
吴小华教授:目前将TCGA分型用于临床实践尚存在一定挑战。虽然TCGA数据真实可靠,但在临床实践中,对技术要求较高、花费较大。而改良的分型方式,如ProMisE分型,首先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筛选出dMMR型患者,再进行POLE基因测序、p53免疫组化检测,同样也将内膜癌分为四种类型,其宗旨和TCGA分型一样,用于预测预后、指导个体化靶向治疗。此外,针对中高危内膜癌,还有TransPORTEC分型。无论何种分型,都是尽可能地接近临床、方便患者。但是我们国内的这方面工作仍然比较滞后,分子分型仍未完全开展,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