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大健康生态 医疗与保险共进的舞台

如果你想改变结果,你可能需要改变你做这件事情的过程。

 

10月19日,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病学会大会2020在京召开,平安AskBob医生站正式发布。

 

11月8日,“平安好医生互联网眼科中心”暨“互联网眼科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上海举行。期间“平安好医生互联网眼科中心”正式成立。

 

再加之,今年以来,平安医保科技提供的智慧医保解决方案中的"综合支付(DRG)"服务,已在深圳、常州、吉安、鞍山、聊城、青岛、三亚、潍坊等多地中标。继9月首次全面披露医疗生态圈战略后,中国平安医疗科技应用场景创新显然在以更快频率的在落地。

 

跳脱于战略细分领域之外,再看它的整体业绩表现:平安2020年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086.92亿元,同比增长4.5%;年化营运ROE为20.9%;科技业务总收入650.28亿元,同比增长8.3%。

 

后疫情时代,平安的表现再次惊艳业界。

 

但从深层次看,任何一家企业的营收都是矗立于水面之上的可见高山,而水面之下的支撑则是其本身战略选择之下的生态布局。进一步说,一家企业的战略导向指向哪里,看起来好像是管理层在主宰,但背后则是其对整个产业生态前行方向的精准洞察。

 

平安通过持续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数年,其以全方位的医疗科技构建起医疗健康的强大底层支撑力,并以此搭建起颇具平安特色的大健康生态体系,籍此实现医疗健康与金融保险主业的相互赋能。复盘并厘清平安大健康医疗生态体系,价值或许不止于保险业。

 

 

01      支付变革

消弭商保客户后顾之忧近在咫尺

11月4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27个省71个城市纳入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简称DIP)试点,旨在实现住院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多年靴子终于落地。DIP之下,整个医疗生态体系必将被重构,视野所及,至少有三个维度需要重新平衡。第一医患之间,第二医疗机构之间,第三医保和卫健系统之间。而焦点则都集中于控费和提升医疗服务获得感,但这种博弈注定短期内难以消解。

 

当然,政策出台之前,平衡点的坐标便已确定。

 

3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明确,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推行以按病种付费(简称:DRG,DIP的基础逻辑)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而深耕医疗支付端多年的平安探索亦进一步佐证了科技是最好的平衡支点。

 

“平安医保科技用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实现实现了双方的共赢”。11月17日,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体验分享会上,“平安医保科技副总经理兼CTO杨伟栋以今年试运行的常州医保局DRG项目为例称,经过模拟测算可以看到,病案质量提升,整体入组率从60%提至93.8%,服务效率、服务能力都得到提升,医保基金分配也更合理。

 

而与此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扩展了患者的消费可能性,再加上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慢性病高发、指趾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要“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医保治理格局”,商业保险新生态正在形成中。但相较于现实需求,科技对医保的助推显然难以轧差社会公众对医疗健康多样化的丰富诉求,而更加契合公众现实需求的商业保险在医疗领域的价值愈发明显,但鉴于商业保险在医疗支付端的现实阻碍,商业保险意识转化为实际的保险保障,进而逐渐实现商保社保的有机融合仍需时日,但曙光已然可见。

 

一方面,鉴于疫情期间激增的线上就医诉求,国家相关部门已在研究医保直接对接支付的问题;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弥合社保不足的商业化付费探索亦伴随着各地“普惠险”的快速推进而加速破题;再则,有着丰富线上诊疗资源,且持续探索商业保险支付的企业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平安医保已深耕医保控费和反欺诈多年,平安好医生的线上医院亦运行良好,再加之其商业保险与线上医疗的持续对接实践,都为医保商保的同步支付搭建起了基础性的支撑。

 

“允许保险公司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充分信息共享,推动保险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与医保信息平台实行总对总的对接,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的基础上,强化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推动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服务医保政策制定和医保基金监管。”11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中国健康保险论坛暨《中国健康保险蓝皮书》发布会上亦呼吁尽快推进医、保系统对接。而呼吁的背后则是以平安为代表的支付参与者的有效探索。

 

 

02      科技向善

构建医疗科技壁垒却不止于医疗

如果说支付端体现的是平安在医疗健康领域2B2C端的强大科技实力,智慧医疗侧对医疗主体、医生个体和患者的科技赋能则是平安以科技全方位赋能医疗健康领域的最佳表述。

 

“2018年我们医院和平安合作开发了全球首款OCT的人工智能,利用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把眼内组织像组织切片一样一层层分出来。彻底改变了之前眼部切片化验的流程,精度、深度、精确性都非常好。”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孙兴怀说,科技让患者的诊疗体验大幅提升。

 

在今天的上海,小到静安区的健康驿站,再到社区医院,大到直接联动的三甲医院,基于OCT的AI模型应用大大提高了眼部疾病的筛查率,不仅便利了患者、降低了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与此同时,对年轻医生的人才培养价值亦在逐步显现。“因为AI大量输入了专家的经验,对年轻医生成长也非常有利。”孙兴怀说,AI不能取代医生,但可以帮助医生,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当然,现实中,仅仅专注于眼部的OCT技术应用只是平安医疗科技的一个触角。

 

但科技向善的前提一定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或是解决小问题,而应是基于提升整个社会民生福祉为导向的价值选择。

 

对此,平安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则,在医疗端。如果科技仅仅限于赋能或是服务三级医院或者大中城市的医护和患者,那对于中国现实的医疗环境而言,价值显然太过局限。毕竟,我国更多的医患在基层、在乡村,国家历次医改的核心思想亦在于强基层,但强基层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而以平安OCT技术等为代表的医疗技术的革新,却可以在短期内把基层医疗水平提高一个台阶。正如谢震中所述,平安要做的是将顶尖医疗专家的诊疗理念下沉到基层。

 

二则,在商业保险端。“科技不能解决医保的全部问题,但商业保险却能弥补社保的大部分缺失。”商业保险在医疗体系中的价值首先应该体现上消费者的可获得性上,而这种可获得性的前提则是精准的产品体系。但现实中,由于医保商保数据无法打通,而缺乏庞大医保数据支撑的商业保险精算假设就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比如,杨伟栋介绍称,在健康预测领域,目前平安对个体的健康预测风险准确率达到了35%,已经超过了美国等发达保险市场30%的计算精度,如后续可实现医保数据的共享,则借助平安现有成熟的科技手段,有望全方位赋能医保以及商保的控费。

 

 

03     双向赋能,只为客户稳稳的获得感

除技术助力支付端,科技赋能医疗体系之外,平安医疗健康生态的价值更在于其医疗和保险主业之间的双向赋能。

 

一方面,保险客户可以通过医疗生态提升获得感。比如,平安好医生上触手可及的高价值医疗服务、即需即送的药品配送和无障碍的商业保险支付体系,让保险客户随处感知保险的温度,进一步提升保险的吸引力。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重要成员,平安好医生已服务3.46亿用户,驻司医护团队超1800人,聚集全国近万名专家,已建立起最大的线下服务网络,包含11万家合作药店、4.9万家合作诊所、2000多家体检中心。今年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的用户访问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亿人次。

 

成绩的背后当然是对客户的深度理解。

 

“在网上,医生可以给病人做健康咨询、健康宣教,对于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也可以在线复诊,开电子处方送药上门,对医生来讲,提高了效率;通过初级分诊,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医生可以通过线上坐诊服务全国的病人;另外,医疗的全环节,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在互联网医院都可以做到,服务也可以提升。”平安好医生互联网医院院长谢红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线上患者,平安好医生组建了以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为核心的自有医学团队,并研发了AI辅助诊疗系统、重症监控系统、处方审核系统等等,把一些高风险的案例筛查出来,及时处理,同时注重干预和预警,确保病人安全。

 

另一方面,医疗健康领域的消费者在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之下,亦可按需便捷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保险产品,避开套路,一键触达。

 

公开信息显示,平安每年15%到20%新增金融客户来自于医疗生态圈,使用医疗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客均合同数为3.1个,使用医疗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AUM 约1万元。

 

当然,平安的医疗生态系统在流量入口之外,更深层的价值应不止于此,毕竟,当前医疗领域更明显的特征是“数据大,而不是大数据”也就是各级机构沉淀了海量数据,但如何应用则需要专业数据处理能力做支撑,赋能医疗机构各方包括正在落地的分级诊疗、居家康养等都需要一键输入即可确认患者所有医疗数据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商业保险机构而言,精准的大数据则是产品研发、承保理赔等各环节都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只有双向的打通才可为消费者提供契合医疗价值且最小可用的高性价比保险产品。而这恰恰是平安的优势所在。

 

因此平安在医疗行业进行了由点及面的布局,通过平安好医生、平安智慧医疗、平安医保科技为锚点,辐射出横穿就医全流程的服务、纵贯全体系的医疗数据,以及覆盖全体系的信息网络。由此交互协同,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最终反哺金融主业,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保险服务。

 

就当下而言,平安医疗生态圈反哺金融的巨大战略协同效应已逐步显现,其2019年年报披露,平安个人业务营运利润1,228.02亿元,同比增长25.7%,而这主要得益于客户数量和客均营运利润的稳步提升,个人客户数较年初增长11.2%,客均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3.0%;个人客户数达2亿,新增客户3,657万,而这其中40.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就医疗健康生态前而言,其以前瞻性的指趾化科技为抓手为各个环节和对象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撬动生态资源,建立起科技壁垒,并对金融保险主业带来强大赋能效应,提供有温度、多场景、服务差异化的寿险产品。

 

 

04      平安启示录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推进、中产阶层日趋壮大的时代,医疗健康的热度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从医药集团到新兴科技企业、从地产商到保险业,医疗康养早日成为必争之地。

 

仅就保险业而言,除去以养老社区为代表的探索之外,行业对医疗领域的关注显然更多,毕竟,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一张保单的被保险人最大的风险当然是生老病死,而这都离不开医疗。

 

但医疗却又太过于专业,在讲究轻资产运行的红利时代,借助于外部力量实现医疗对保险主业的反向赋能成为行业的共识。

 

但BATJ等互联网时代的先行者却以生动的实践普及着一个基本的常识,得生态者得天下。一如微信之于腾讯、支付宝之于蚂蚁,基于自身优势壁垒的生态体系是深度服务消费者的必备要素。

 

但任何生态体系的打造一定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最关键的一定是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沉淀。

 

“构建起了涵盖“用户-服务商-支付方” 的全方位医疗健康生态圈,通过平安好医生、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等公司服务广大线上线下个人客户;通过平安智慧城市业务中的智慧医疗团队及平安好医生平台赋能政府监管部门和医疗服务各参与方;通过平安医保科技建立的智慧医保平台赋能医保局、商保公司等支付方。”

 

这是平安医疗生态圈战略的简要概述,但极简则至繁,任何的成就都不会来自于朝夕之间,1996年至今的24年间,大医疗健康一直是平安聚焦的核心产业之一,24年的深耕,平安的医疗科技专利数全球第二,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数据库之一,科技实力加之强大的战略落地实践推动力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金融业做医疗平安可以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