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面临何种困境?

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的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韩为东教授发表了《PD-1抗体治疗淋巴瘤》的主题演说。医学界诚邀韩为东教授做客医学界“名医功夫茶”2020CCO特别现场,给十万肿瘤医者递招。

 

1-1.jpg

 

韩为东教授与现场主持人畅谈了如下内容:

 

1.目前我国淋巴瘤诊疗现状?仍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PD-1抗体的出现对于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何影响?

3.PD-1抗体对于不同类型淋巴瘤疗效仍存在差异,未来探索方向如何?

4.目前PD-1抗体的应用还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破局?

5.淋巴瘤领域新技术未来展望如何?

 

 

 

淋巴瘤诊疗现状与困境

 

 

 

医学界:在今天会上,您就《PD1抗体治疗淋巴瘤》主题做了相关学术汇报,能否请您简单谈谈目前我国淋巴瘤诊疗现状?仍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2.jpg

 

韩为东教授:“诊疗”二字,先“诊”后“疗”,因此我会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来谈现状。从淋巴瘤诊断方面来看,除了先前的形态学诊断以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进展使得淋巴瘤的诊断进入分子分型层面。比如通过新型测序技术可以直接从血液标本中找到一些共性的bio-marker(生物标志物)作为预后因素来指导治疗以及预测疗效。研究者也应该不断地探索求新以期获得更准确的bio-marker以及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那么从治疗上来讲,我认为淋巴瘤治疗进入chemo-free(去化疗)时代还为时过早,我也希望跟同道同仁探讨临床治疗实践和思考。目前淋巴瘤治疗存在的问题依旧如何提高疗效?如何提高治愈率?如何针对不同生物学类型或者表型的淋巴瘤,提高对应的治愈率,依旧是努力的方向。

 

 

 

PD-1抗体治疗淋巴瘤破局有望

 

 

 

医学界:近年来,PD-1抗体在淋巴瘤领域的探索有何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PD-1抗体的出现对于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何影响?

 

韩为东教授:PD-1抗体的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不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针对人体内已经存在的抗肿瘤能力进行调节从而形成一种体系化的治疗。在淋巴瘤领域确实疗效可观,尤其是针对经典型的淋巴瘤;同时它在复发/难治的淋巴瘤患者中初显疗效,让患者看到了希望之光。

 

但PD-1抗体的使用疗效在不同淋巴瘤亚型中也存在异质性,像一些aggressive的淋巴瘤亚型中响应率很不乐观,这就提示着临床医生要寻找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使用方案来获得疗效的提升。

 

1-3.jpg

 

医学界:PD-1抗体对于不同类型淋巴瘤疗效仍存在差异,对于暂未取得明显获益的类型,您认为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韩为东教授:首先我认为研究者应该根据疾病本身特点而去设计创新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单药获益比较低的淋巴瘤亚型,根据疾病的本身特点设计一些创新性的疗法:比如我们团队今年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一项PD-1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VD(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可达74.1%,55.6%患者完全缓解(CR)。这个案例也提示了临床医生:是否可以在不同亚型的淋巴瘤中探索最佳最优的联合治疗方案?

 

目前测序技术越来越发达并且完善,我们可以展望未来:淋巴瘤精准治疗能否进一步精准?未来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案能否做到个体化?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三十年内实现这样的个体化临床决策,也是所有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

 

1-4.jpg

 

医学界:目前PD-1抗体的应用还存在哪些局限性,为此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应当如何破局?

 

韩为东教授: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有:PD-1抗体能不能停药?PD-1抗体会不会在治疗的进程中失效?PD-1抗体单药获益少怎么办?目前不管是在实体瘤领域还是淋巴瘤领域,大量的患者都应用PD-1抗体,但从疗效上来看是“参差不齐”的,这就提示临床医生要精准选择真正适合免疫治疗的人群。并且临床医生也应该思考是否有更多的生物标志物或者预后因素来预测PD-1抗体耐药,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再去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这些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暴露得非常明确,研究者也不断探索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除了化疗联合PD-1抗体以外,还出现了双免疫治疗PD-1抗体加CTLA-4抗体,甚至出现了双抗、三抗药物。这些新型药物或治疗方案的出现,都是为了弥补单药的不足。

 

 

 

“海量信息”助力淋巴瘤精准治疗

 

 

 

医学界:您认为淋巴瘤领域未来治疗的探索方向还有哪些?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技术?

 

1-5.jpg

 

韩为东教授:淋巴瘤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未来将会未来越完善,价格也会有所降低,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淋巴瘤本质的认识将会进入海量信息阶段,个体化的数据、共性的数据都能够临床医生以更多提示和思考,将淋巴瘤精准治疗贯彻到底。

 

新技术的突破,对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新药的推陈出新,就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一样,新型药物在未来可能也会覆盖“旧”药,弥补之前药物的不足之处,成为主流药物或是辅助药物,一切都是未知数。但这就是疾病治疗的“加速时代”,淋巴瘤也同样迈进了这个时代。

 

许多年来,研究者一直力求了解肿瘤的更多生物学特征,精准“打击”肿瘤细胞,驱动基因是否突变?是否有成药性?让抗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时代。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思考,肿瘤发生于人体免疫系统息息相关,是否能否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而杀死肿瘤细胞,因此免疫治疗应运而生。

 

相信,在淋巴瘤领域也能涌现出更多新型药物,造福更多淋巴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