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先濬教授:胰腺癌个体化治疗理念无处不在

2020年11月12-15日,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年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大咖云集,亮点纷呈。在当天上午的主旨报告专场,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做客医学界“名医功夫茶”2020CCO特别现场,给十万肿瘤医者递招。

虞先濬教授与现场主持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舟桥医生畅谈了如下内容:

1. 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特点?面临着哪些亟需解决的诊疗难点?
2. 胰腺癌外科技术上近些年有哪些探索和成果?新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3. 近年来胰腺癌早期诊断有哪些进展?
4. 基于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指导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选择的设计背景和初步成果如何?

1.jpg

主持人:请问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胰腺癌的发病有哪些特点?面临着哪些亟需解决的诊疗难点?

 

虞先濬教授: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在胰腺癌发病率方面原先是有差别的。以前我国是一个胰腺癌低发病率国家,但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西方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在胰腺癌的发病率上我们已经要赶英超美了。再加上我们人口基数庞大,导致发患者数非常多。

 

另外,研究显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患者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获益率较低,突变位点较少。同时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总体上说来,我国胰腺癌发病赶英超美,但药物治疗天生不敏感,效果不甚理想,国内治疗水平不均衡,总体发展态势很好,但道路仍然崎岖。这些都是宏观的问题,真正落实到学术、临床,我觉得胰腺肿瘤的治疗需要改变观念,要有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整合、要规范,走出固化的诊疗模式。

 

主持人:您在大会上分享"胰腺癌外科治疗:整合与创新",请问您团队在胰腺癌外科技术上近些年有哪些探索和成果?新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虞先濬教授:胰腺癌来势汹汹,这么多年来,外科医生屡战屡败,愈挫越勇,内科医生屡败屡战,苦无良策,如何去突破这种困境是一个问题。

 

胰腺外科是整个腹部外科的至高点,范围最广,难度最大,风险最高。外科医生在胰腺癌的治疗中第一点要有信心,第二点不能太有信心,第三点要学习,最后要创新。我们必须要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在技术过硬的前提下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比如说乳腺癌以前有B超就可以做手术,但现在不行,要空心针穿刺,要分子分型指导治疗,这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肿瘤有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一定要个体化。个体化绝对不是不同的医生做手术,最关键的是策略要个体化。胰腺手术是腹部最高层级的手术,要相信自己的技术但不能自满,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要将患者分群,不同患者要有不同策略,螺旋上升波浪前进,要甄别患者。

2.png

主持人:近年来胰腺癌早期诊断有哪些进展?

 

虞先濬教授:首先,我反对一滴血查癌,没有这么容易。找到一个分子,用一滴血就查出癌,需要基础科学家付出大量的劳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并不困难,只是由于过去胰腺癌发病率低,大家重视不够,从事胰腺癌专业的医生比较少,且专业性强,很多患者因此耽误了。薄层平扫加增强的腹部CT就完全可以诊断直径1cm以下的胰腺癌,但我们常规体检并不会做。

 

胰腺癌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科普,不仅对群众科普,还要对非专业医生科普。上腹饱胀、中年新发糖尿病、腰酸背痛都可能是胰腺癌的信号。一定要感谢在基层第一个让你做CT的医生。

 

主持人:部分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错失手术机会,只能使用化疗。在这方面,您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指导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选择,能否请您介绍这项研究的设计背景和初步成果如何?

 

虞先濬教授:首先我要说丧失手术机会不代表没有治,治疗机会永远不会丧失。早期患者不一定直接手术,晚期患者也不一定都不能手术,我们要有眼光,将不同患者挑出来。不光是要挑出患者决定开不开刀,今后还要挑出来哪些腹腔镜做,哪些直接开放做。甚至于我们还要挑患者进行不同的用药,哪些药是敏感的,用哪些方案呢?个体化选择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

 

超声内镜指导临床治疗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点,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在分人群,比如说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三阳的患者不要手术,假阴性的患者也不要手术。不要手术我们就需要化疗,化疗前我们是需要做超声内镜的,内镜下硬变程度高的肿瘤纤维组织含量高,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进行化疗,它有去间质化的能力,而纤维组织含量低的肿瘤我们就可以选择FOLFIRIN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