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祥教授:CAR-T高歌猛进的背后,我们要注意什么?
听君一席话,胜从十年医。精释妙解,醍醐灌顶,名医功夫茶,给百万医者递招!更多精彩请关注“2020CCO会议最前线”专区。
2020年11月14日,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年会如期召开。本次大会可谓大咖云集,亮点纷呈。在当天下午的主旨报告专场,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做客医学界“名医功夫茶”2020CCO特别现场,给十万肿瘤医者递招。
单靶到多靶,CAR-T技术实现一次次突破与发展
作为一种先进的免疫治疗策略,CAR-T细胞疗法受到国内众多学者重视,其基础及临床转换研究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血液肿瘤领域,针对各种靶点及靶点组合(如不同CD分子的搭配)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次次实现突破。
王建祥教授谈到:“根据以往数据,CAR-T治疗具有良好疗效,针对CD19或CD20单靶点治疗、CD19、CD20靶点CAR-T序贯治疗及CD19-CD20双靶点CAR-T治疗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缓解,这也展现了我国在淋巴瘤的治疗水平与研究实力。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领域主要开展了CD19、CD22等靶点CAR-T治疗,而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主要使用针对BCMA、CD38靶点进行单一、序贯或联合CAR-T细胞治疗,这些强有力的治疗手段已经成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武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
全程毒副作用管理是CAR-T治疗的生命线
CAR-T细胞疗法是一项崭新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其短板,临床上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而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最重要的是靶向BCMA的CAR-T。而由于CAR-T作用过程中可引起免疫系统的激活,从而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并可导致神经毒性的发生。
王教授强调:“因此,做好全程毒副作用的管理是CAR-T技术应用的前提。一些早期开展CAR-T治疗的医疗机构或团队通过反复实践与经验总结发现,CAR-T治疗毒副作用可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早期检测并进行及时处理。而对于一些CAR-T治疗经验不足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来说,在应用CAR-T技术时,仍需积累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保持紧密联系与交流以保障CAR-T产品的安全性,展现CAR-T细胞治疗的优势,最终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另外,王建祥教授表示:“CAR-T治疗原则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禁忌证,但对于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CAR-T的及时性仍是亟待解决问题。因为CAR-T作为一种个体化治疗,从患者体内分离到体外制备完成需要一定时间,这段空白期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丧失CAR-T治疗时机而导致CAR-T细胞无法及时使用,延误治疗。”
立足CAR-T当下进展,展望未来技术突破
CAR-T技术作为近年来血液领域热点研究问题,王建祥教授对CAR-T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三个建议:
1.我国在CAR-T治疗已取得了重大的原创进展,未来应保持劲头,继续开展原创性研究,同时应该夯实已有成果。特别是要及时建立适用于我国的CAR-T治疗规范,完善CAR-T治疗指南,使CAR-T治疗产品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CAR-T临床治疗经验的积攒,做好全程毒副作用管理。及时发现与CAR-T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对患者的危害,控制患者的安全风险,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使CAR-T疗法在全国不同医院达到均质化水平。
3.研究人员应继续挖掘新的治疗靶点,开展相关研究,特别是对于难治复发的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特异性更高、治疗效果更好的产品仍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单纯靶向BCMA的CAR-T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单一靶点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使其他亚型患者获益。因此,深入骨髓瘤的肿瘤生物学研究,挖掘出更多适宜嵌合的靶点是这一领域未来的热点。
单打独斗or双剑合璧?CAR-T应用该何去何从?
骨髓移植作为现阶段许多血液肿瘤的根治性治疗,未来是否会被CAR-T技术所取代?王建祥教授表示:“CAR-T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不过目前来说,它和骨髓移植的治疗定位仍然有所区别。CAR-T治疗作为许多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的首选方法,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缓解率;造血干细胞移植通常选择在肿瘤缓解后进行,目的是使缓解时间延长,增强CAR-T治疗效果。所以两者应用的时间节点存在差异,与其让CAR-T治疗取代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如让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发挥更大作用,这对于目前来说,是一种更好的抉择。今后,若CAR-T技术的改进使其不再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以维持疗效,那么再来讨论取代的问题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