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教授:MM预后因素多样化,注重精准分层级药物联合是 未来治疗发展方向
溯源开拓,精进创新!10月31日至11月1日,2020骨髓瘤最新诊疗进展论坛(成都)以线下+线上的方式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包括“求实精进”、“躬身入局”、“追根溯源”和“论定有证”四个特色主题,精彩纷呈,星光闪耀。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剑教授,围绕“基于双/三打击(或1q21扩增)的超高危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群体?”的辩题开展了精彩辩论。【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李剑教授,为我们解读多发性骨髓瘤(MM)的预后因素、分层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MM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因素
李剑教授:近年来MM的危险度分层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的危险度分层因素包括:1)年龄,也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越大的患者预后越差;2)肿瘤的负荷以及肿瘤引起的器官损害,例如ISS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肾功能等;3)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主要包括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水平的检测。目前临床常规开展的FISH的检测、最近兴起的二代测序等,均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预后因素;4)治疗疗效,治疗后MRD的阴性对预后的判断十分重要,MRD阴性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从高危细胞和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MM的危险分层和临床管理策略
李剑教授:“双打击”或“三打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淋巴瘤。MM领域近年来也开始提出“双打击”或“三打击”MM的概念,主要源于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目前也存在不同的应用或划分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梅奥的mSMART 3.0分期系统,主要包括6个危险因素:Gain 1 q、p53突变、Del 17p、t(4;14)、t(14;16)以及t(14;20)。在上述6个细胞遗传学改变以及分子分型的改变中,同时出现2个或者2个以上被称为“双打击”或者“三打击”MM。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双打击”或“三打击”MM与存在单一高危因素患者相比,预后更差,与标危患者相比也是更差的。
针对存在“双打击”或“三打击”的高危患者,需要更为强烈的治疗策略。包括:首先,强化诱导治疗,例如尽量选择VRD方案的三药联合诱导治疗。其次,尽量接受移植治疗,对于高危可耐受的患者,还可考虑进行二次移植。第三,加强维持治疗,高危患者更推荐两药联合的维持治疗,例如采用IMIDs药物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维持。
MM的维持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
李剑教授:目前两药维持治疗的方案,以来那度胺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为主,例如来那度胺联合伊沙佐米或者硼替佐米,这些方案都是高危MM患者维持治疗的发展方向。当然,随着Dara的上市,以及未来Dara价格的调整,可能会在维持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Dara可以联合VRD进行诱导治疗,后续联合来那度胺或者硼替佐米进行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