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新冠疫苗、乙肝疫苗……肿瘤患者到底能打吗?有用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估计全球每年有 65 万人死于季节性流感,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发生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随着流感高发季的到来,结合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仍在肆虐,流感的预防则显得至关重要,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那么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能否接种疫苗、如果可以又如何接种的问题,国内还没有相关指南来指导治疗。
本文结合最新的 NCCN(Version 2. 2020)指南,对肿瘤患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以及如何接种进行简单的介绍。
常见疫苗的种类
灭活疫苗:主要由特异性抗体产生,常需多次接种来维持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由于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因此不能诱导 CTL 的产生,免疫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接种类似于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因此疫苗效果良好、持久,但其在体内存在着回复突变的危险,虽然临床实践中十分罕见。
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制成,虽然没有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子单元疫苗:是保留病原体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制成。可以通过 DNA 重组技术制备子单元疫苗,也就是重组抗原疫苗,目前常见的有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结合疫苗:是将细菌荚膜多糖连接于其他抗原或类毒素,为细菌荚膜多糖提供载体,可引起 T、B 细胞联合识别。目前常见的有 b 型流感杆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核酸疫苗:是通过将编码病原体免疫原的 DNA 或 mRNA 与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重组质粒可转染宿主细胞,从而表达相应的抗原。目前 DNA 疫苗不仅用于感染性疾病,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中。
重组载体疫苗:是将编码病原体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基因组中(减毒病毒或细菌),随着病毒或细菌的增殖表达相应免疫原,目前应用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麻疹、单纯疱疹、肿瘤等疾病中。
接种原则
目前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多数都会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疫苗对于普通人是一项预防感染的有效策略,但对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却是个挑战。
在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时,疫苗不仅不能触发保护性免疫应答,减毒活疫苗中的活微生物还增加了罹患疾病及延长脱落排泄的风险。因此,
减毒活疫苗不能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移植治疗后的患者及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若密切接触者无意接种了减毒活疫苗,最好在疫苗接种 6 周后再与患者接触。
如果只有减毒活疫苗,则应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在化疗后最少 3 个月、抗 B 细胞抗体治疗后最少 6 个月后酌情接种。
接种前的准备
在接种疫苗前,应做好以下几项:
评估免疫系统的能力和对疫苗的过敏反应史;
除了因疾病状态白细胞水平升高,白细胞计数应该在正常范围内或者在合理范围内;
同时患者不能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化疗的治疗,并且不能出现持续的感染;
灭活或重组疫苗应在癌症治疗开始前最少 2 周或化疗后最少 3 个月后再进行接种。
活病毒疫苗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癌症治疗开始前最少 4 周或化疗后最少 3 个月再进行接种。抗 B 细胞抗体治疗患者应在最后一次给药至少 6 个月后再接种疫苗。
而对于正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治疗的患者,NCCN 指南并未提及相关建议,但由于该治疗促使免疫激活,则应注意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炎症风暴」,并且会造成体内脏器的损伤。
接种建议
对于流感疫苗,指南推荐癌症患者每年接种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在移植 6 个月后每年接种一次,首选灭活流感疫苗(IIV3、IIV4)或重组流感疫苗(RIV3、RIV4),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其中 65 及以上年龄患者,接种高剂量的 IIV3 比接种标准计量的 IIV3 效果更好。
对于目前国内在研的新冠肺炎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载体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子单元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
预计今年年底,中国新冠疫苗的产能可达到 6.1 亿剂,希望本文可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