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摩擦向金融领域靠近,看看中国金融业应该怎么做?

“最近中美摩擦逐渐在升级,并且摩擦逐渐从贸易领域向金融领域靠近。面对这咄咄逼人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改革、深化改革。我们认为,结合中美金融实力比较来讨论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将更具针对性。”8月6日,在《NIFD季报》(以下简称“报告”)系列发布线上直播中,《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如是说。 

 

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李扬认为可以从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加以阐述。硬实力是可以通过规模、比例、速度等数量指标加以衡量的因素,其中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货币国际地位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息息相关。软实力则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金融基础设施,第二类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第三类是金融科技的发展。

20200809112855.jpg

 

01

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有利有弊

 

金融机构规模及结构是衡量一国金融硬实力的重要指标。从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发展速度来看,中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从2008年的82万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387万亿元,相当于从美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0%提升至60%,这与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的提升速度是相当的。李扬指出,中国金融业基本上可以说是从无到有,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在规模上大致也是等比例发展的。

 

报告将金融机构结构分为三类:银行、保险与养老金机构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李扬认为,银行总体来说是一个衰退的行业,而目前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金融机构几乎都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保险和养老金机构关乎人口老龄化,关乎居民的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具体来看,中国金融资产增长快,主要是银行资产在飙升,现在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多了。但除了基本养老金保障,中国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发展企业补充养老金,企业年金规模相当于GDP的1.2%,而美国企业年金规模占GDP的98.9%,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的个人储蓄养老金,即商业养老保险,规模是GDP的2.6%,美国的个人储蓄养老金则是GDP的42.5%。美国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增长也较快,中国则相对缓慢。

 

“中国金融机构规模扩张的突出特点是以银行为主。”李扬介绍,“这个结构的好处,就是能够迅速的聚集金融资源。但也存在问题,比如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支持创新的能力不足。银行是风险厌恶型机构,创新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一些支出可能会成为不良资产,这需要我们的金融体系能够承担风险,而以银行为主的体系是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02

金融市场需要更高流动性与更丰富的衍生产品

 

衡量一国金融硬实力的另一个指标是金融市场。报告将金融市场分成三类:一是债务市场,二是股票市场,三是衍生品市场。

 

据李扬介绍,债务市场包括银行贷款和流通中的债券,贷款的流动性较差。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中,贷款和债券融资比是100:17,美国则是3:2左右。债务市场结构中贷款比重的差异其实是两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的差异。“市场化差异其实是很要命的,如果市场化程度高,利率就容易市场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也会更高。债务市场中债券市场占比低,会对流动性管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基础、基准利率水平形成机制、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带来许多问题。如果债券市场中的安全资产较少,特别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债券比重较低,也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无非是外国投资者持有高流动性、高安全性的金融资产,即国家的债务。”李扬说。

 

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相较于美国也不够发达,尤其是衍生品市场。李扬指出,中国的利率、汇率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尚处在“微不足道”的水平。而衍生品实际代表着这个金融市场的未来,代表着一种信心,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利率、汇率等政策的有效实施。“这个市场未来是一定要发展的。”李扬说。

 

03

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需考虑四个维度

 

报告认为,金融硬实力中“货币的国际地位”这一指标也可从四个维度来衡量,包括债券发行、外汇交易,全球支付、外汇储备。

 

首先是债券发行。根据报告介绍,截至2019年,美元债券在国际债券发行总额中占比46%,欧元债券为38%,其次是英镑和日元。对于债权人而言,如果持有外币债券,则意味着需要在持有期内同时承担发行方的信用风险和外币的汇率风险,因此只有被广泛接受的货币才能用作国际债券的计量单位。所以国际债券发行数据对货币的国际地位是具有指示意义的。

 

另外三个指标中,外汇交易指的是全球外汇交易中用某国货币的交易占比。以人民币为例,这一指趾在2019年为2.16%,虽然不高,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04年的0.05% 显著提升至2.16%。全球支付顾名思义就是以某国货币结算的交易额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对人民币而言,这一指趾在2019年为1.93%,也呈逐年增长态势。最后是外汇储备,它是指某国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人民币在2017年时占其他国家外汇储备总额的1.07%,到2020年6月时,已提升至2.02%,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之前基数太低,所以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占比依然较低,与美元的60%-80%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李扬指出。

 

“对于人民币而言目前最大的机遇在于四个指标的快速提升。所以我们应当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尝试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人民币的主导作用。至于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人民币去替代美元,那可能是几十年后或更长时间以后的事情。”李扬说。

 

04

用金融软实力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李扬认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这是它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也是它干预其他国家活动的重要渠道。比如,中国基于手机移动支付的支付清算系统在便利性和成本方面均优于美国基于信用卡的支付系统,但美国的信用卡支付体系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而中国的支付系统虽然好,但跨出国门后就再无用武之地。

 

“为了应对中美关系恶化,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和抗击打能力,中国应当大力发展自身软实力。”李扬说。

 

软实力的第一方面是建设健全而孤立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会计制度、征信体系、金融机构的跨国交易和风险管理系统等。以征信体系为例,全球信用评级几乎被美国三大公司垄断:标普、穆迪、惠誉,这直接导致中国公司在全球发声时常常缺乏信任状背书。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仍处在初步建设过程中,目前全国信用信息碎片化很严重,且缺乏相关的法律框架,导致企业信用环境不佳,缺乏有公信力的评级机构。

 

软实力的第二方面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力,这包括以下5个方面: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话语权,对国际重要财经新闻媒体的把控,对他国金融机构的干预能力,对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干预行为和对国际金融产品的定价权。“美国国会立一个法案,能直接导致中国企业进出口受限。;美国几乎拥有所有国际渠道来对别国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政策产生影响。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具备干预他国的能力。”李扬指出。

 

软实力的第三方面是金融科技发展。中国和美、英共同引领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是由需求拉动而非技术驱动的。中国的制度安排使得政府在金融领域的管制力量大于市场驱动的创新力量,因此金融科技都是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需求持续压抑后,被技术创新快速引爆,才得以冲破制度的桎梏发展。李扬认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不应当受到太强政治影响,而应在适度监管的情况下,激发市场活力。

 

“目前,中国的净财富规模和中国政府掌控的净财富规模均已超越美国,这使得中国拥有更大的空间和韧性来抵御来自美国的冲击。但是中国的金融软实力仍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金融基础设施和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强化。”李扬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