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懂行买了高价保险:消费者亏了吗?

一、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不可能懂保险

 

有人说,人们之所以不懂保险,是因为保险太复杂。复杂当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分工导致个体能懂的产品越来越少,二是因为保险产品的低频属性导致人们不可能真的理解它。

 

1.  原因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从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可知,经济发展、财富增加是劳动分工、专业化和自由市场交易的结果。这意味着,经济越发展,人们越富裕,分工程度或专业化程度就越深,市场交易就越频繁,人们之间的协作会越精细。

 

这进一步意味着,相对于整个世界或整个知识体系来说,随着经济发展,虽然人均财富不断增长,但每个人的知识面会显得越来越窄,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不足。

 

由此推断,各行各业生产销售的各种商品,包括保险在内,行业之外的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懂很多。

 

2.  原因二:保险是低频购买、极低频使用的商品

 

此外,普通人对不同商品的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一个常识是,购买频率越高、使用频率越高,个体对这类商品就越熟悉,再次购买时就越是心中有数,越不可能出现花冤枉钱的情形。

 

一个典型例子是买早餐。我几乎每天早上都去买早餐,附近就那么几家早餐店,他们的食品种类、价格、吃到嘴里的味道和下肚后的感觉,我统统心中有数。用经济学语言来说,附近几家店的早餐带来的效用,我几乎完全可以预期。

 

但是,要是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尤其是冷热并用的厨房或沐浴用水龙头坏了,我出去购买时,往往对品牌、价格和质量都心中无数,因为这种龙头大概十年以上才需要换一次。我只能通过观察商店各种水龙头的外表和包装,依靠店家介绍或推荐来做出决策,但我心里也知道,店家推荐的往往是其利润最高的水龙头。这类决策往往给我留下困难甚至痛苦的感觉。

 

与水龙头类似,保险也是低频购买商品,尤其是长期寿险和长期健康险,可能一生也就买一两次,消费者肯定严重缺乏购买经验。与水龙头不同的是,水龙头装上就能用,从天天使用中,消费者可以逐渐体到水龙头的效用或好处,但是,即便把保险买回家,消费者通常也用不到,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用或好处,有的仅是一种较为轻浮的安全感。

 

这种低频购买、超低频使用的特性给人们的投保决策带来很大困难。首先,有没有必要买是问题;其次,即便要买,对保险带来的效用或好处的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最后,真的要买,在缺乏购买经验的情况下,对保险产品和保险价格往往心中无数,抓瞎得很。

 

 

二、不懂行者的保险购买

 

不懂行者买保险,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先通过仔细研究让自己从外行变为懂行,再出手购买;第二条路线,是不搞前期研究,直接找熟悉的销售人员或被销售人员推销后购买,其中,被销售人员推销后购买的可能性更大些。

 

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条路线,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人的保险需求都比较疲弱,疲弱的需求很难激发很强的研究保险产品和价格的动力,于是,在销售人员推销下购买的可能性更大;二是被推销可以显著降低自己的选择成本。

 

事实上,购买任何商品都有两项成本,一是支付的价格,二是购买之前的选择成本(包括花的时间、精力、抉择困难或痛苦等),两者相加才是购买商品的代价。

 

说到这里,又要批评大学经济学教材了,教材中的需求定律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其实应该是:“代价越低,需求量越大”。也就是说,要是选择成本过大(即便价格不高),导致代价过大,不少人也会放弃购买。

 

如果采取第二条路线,降低选择成本有两种有效方式:一是选择可靠的、信任的销售人员,以对销售人员的信任取代对保险商品的研究和认知;二是选择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大牌公司,以高价应对商品背后的不确定性。

 

因此,不懂行的保险购买者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财富水平较高的部分消费者,往往会选择购买大牌公司的高价保险产品。

 

 

三、不懂行者高价买保险:亏了吗?

 

如前所述,买保险有两项成本:一是保险费,二是保险选择成本,两者加起来是购买保险的代价。

 

从代价构成来看,不懂行者高价买保险,尽管支付了较高的保费(实质是指保险费率),却可能节约了保险选择成本。因此,从支付的代价来看,高价买保险是否合算,还需要考虑保险选择成本的高低。

 

保险选择成本的高低,显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决定性因素是购买者的机会成本。例如,如果购买者是个时间安排高度紧张的大老板,其机会成本显然很高,在购买家庭保险时,他显然应该选择高价保险,以便节约自己的选择成本或机会成本。、

 

不光是老板,我体会,只要是对自己的事业倾注一腔心血的人,总认为自己干事业的时间不够用的人,其机会成本都是很高的。

 

即便是普通白领,真要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保险产品和价格,然后再做出投保决策,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这个选择过程也可能令其痛苦不已。痛苦不已的经济学含义,是选择成本可能高到天上去。

 

因此,我认为,部分不懂行者高价买保险,其实都是为了节约自己的选择成本,显然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

 

其实,不仅购买保险是如此,购买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凡是自己不熟悉的产品,消费者只能通过熟人推荐、销售员介绍、商铺装修、产品品牌等外在表现做出选择。购买时,为了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在财力允许条件下,很可能愿意出高价。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因为选择痛苦而选择高价产品,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或收入高但总是精打细算的人而言,还是会选择价低的产品,至于产品质量,要么通过做大量前期研究来降低风险,要么就只能赌一把了。

 

 

四、高价保险的品质是否真的会更好些?

 

上面的分析其实是假定“高价保险与低价保险是同质的”。但在现实中,高价保险与低价保险的品质既可能相同,更可能不同。

 

大家都知道,绝对而言,高价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但从概率上来说,高价商品比低价商品属于高品质商品的概率要高一些。

 

保险也是如此,高价保险并非一定是高品质保险。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可靠数据表明,高价公司的理赔更履约、服务更优质,尤其是主攻长险业务的寿险公司。但是,收取高价的保险公司通常偿付能力更充足、财务实力更雄厚,更容易吸引到一流人才,更容易穿越其他公司无法穿越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消费者付了高价后,自己的后续理赔和服务更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有人认为,反正有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障,各家保险公司的未来赔付能力其实都是有保障的。但是,首先,极端负面情况下,保险保障基金保障的最大客户利益是90%,并非完全保障;其次,真要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90%是否真的能够得到保障,其实也是打了问号的,不能总是设想保险保障基金有充足的救济能力。

 

也就是说,虽然不是完全肯定,但从概率上来说,高价保险的品质还是会高一些。

 

 

五、结论

 

总体来看,由于如下两个原因,部分不懂行者高价买保险其实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是尽管支付了较高的保费,却节约了大量的保险选择成本;二是从概率上来说,高价保险的品质还是会高一些,或者说,通过支付高价,消费者降低了买到低品质保险的概率。

 

 

六、拓展思考

 

1.价格高度受到市场竞争的约束

 

保险公司到底可以将保险卖多贵呢?这其实是受到市场竞争的约束,市场竞争越激烈,价格高度可能就越低。

 

所以,关于价格过高的问题,只能通过增加市场主体,即增加保险公司数量来解决。

 

在高度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不可能高到天上去。

 

2.保险特殊性导致保险价格差异较大

 

保险的特殊性在于,对于需求比较薄弱的产品,由于多数人并未主动追寻卖家,于是,保险公司派出大量营销队伍,去对接一个个需求薄弱的消费者,市场被分割成了无数的微小市场,这个微小市场可能就是一个咖啡厅的一张桌子。市场分割和偶然购买会导致消费者底价不清,寿险市场竞争程度其实有些疲弱,这会导致市价的差异度比较大。

 

随着人们财富水平提高,保险需求提升,需求提升会使市场趋于集中,例如,人们可能会在某个网络平台选购重疾险,导致公司间竞争加剧,这会降低保险价格差异。

 

3.社会高度分工条件下的消费选择

 

在社会高度分工条件下,每个人仅仅是自己领域内的专家,在购买自己领域内的相关产品时,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

 

但对于自己领域之外的其他商品,消费者通常都不是专家。此时,一些人会冒险买中等价格商品甚至低价商品,但不会仔细研究,这些人想通了,任何购买都是赌一把;一些人甚至会对购买的每样商品进行仔细研究,以便做出尽可能理性的决策;一些人则愿意出高价买品牌商品。

 

我认为,第一种人可能是钱少没办法,不下功夫研究商品,所以机会成本不大;第二种人,如果不是退休赋闲,这种做法会毁掉自己的事业,机会成本其实巨大无比;第三种人,其实是大家追求的理想状态,如果财富允许,这样做其实是总体成本收益最合算、效率最高的。

 

也就是说,从社会分工来看,每个人的最优选择,都不是去仔细研究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做购买专家,而是将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用事业的收益去覆盖所购商品的品牌溢价。这样,整个社会的财富会达到最大化。

 

一句话:要用专业多挣钱,然后为自己的不专业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