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提问:肿瘤患者发热原因都有哪些?该怎么处理?你能答全吗?

虽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越来越广泛地投入临床,效果显著,但化疗却始终是肿瘤治疗的基础。化疗有许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发热等。

 

其中,化疗后发热,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几乎困扰了每个肿瘤患者,造成患者痛苦及烦恼,使部分患者恐惧甚至抗拒化疗,影响治疗效果。

 

其实,发热只是一种表象,要想解决发热的问题必须查明发热的原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盘点一下肿瘤化疗后发热的那些事儿! 


 

发热的原因?

 


 

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发热,但也有部分是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单纯感染性发热: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差,加上化疗期间免疫力下降,各种病原菌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真菌等容易侵入引起感染,常见的是肺部感染。

 

此外,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毒性、肠道功能紊乱,使细菌侵入消化道,或者肠道内本身存在的条件致病菌也会引起肠道感染。有深静脉导管的患者也有可能是导管相关性感染。

 

主要特点

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重症感染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毒性,即抑制骨髓造血,引起血细胞减少,绝大多数的化疗药都可以引起血细胞的减少。

 

近年来化疗的力度越来越强,所以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通常在数天内就会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甚至引起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低于 0.5×10^9),大多数化疗药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低谷,在化疗后的 7 到 10 天。

 

主要特点

  • 白细胞、粒细胞属于人体免疫细胞,一旦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 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

  •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化疗药物对白细胞的杀灭,即便是细菌感染,血象可能不会升高,但 C 反应蛋白、血沉和降钙素原会明显增高

 

 

非感染性发热

 

 

药物热: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引起的发热,本质是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长春瑞宾等;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分钟或数小时,表现为高热,体温 39℃ 以上,伴畏寒及寒战。

 

主要特点

  • 药物热发热虽高,但患者的精神状态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

  • 药物热常在用药后 24 小时内出现

  • 药物热一般在停药后体温恢复,如果停药后仍持续发热,就要注意其他原因导致的发热了

 

肿瘤热:肿瘤性发热是由肿瘤本身所引起的发热。

  1. 肿瘤细胞本身会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从而引起发热;

  2. 由于肿瘤细胞生长迅速,使肿瘤组织中心相对缺血、缺氧,引起组织坏死;

  3. 化疗时引起肿瘤细胞破坏,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发热;

  4. 此外,脑肿瘤或脑转移瘤会直接浸润体温调节中枢,也可导致中枢性发热。

 

主要特点

  • 肿瘤热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和肾癌的患者,也可以发生在进展期的实体瘤,尤其是原发性肝癌

  • 多以低热为主,一般没有白细胞或血沉增快等异常现象,抗生素治疗无效


 

如何应对化疗后发热?

 

 

 

对症治疗

 

 

若体温<38.5℃,可给予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头部、太阳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也可以用冰袋冷敷大血管处、足底等处,这是最简易、有效、安全的物理降温方法。

 

若体温 ≥ 38.5℃,则需要使用退热药,常见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吲哚美辛栓塞肛、赖氨匹林肌肉注射等。

 

 

病因治疗

 

 

主要就是针对上述发热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1.jpg

合理饮食,积极预防

 

 

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需要保证合理、营养的饮食,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高蛋白饮食

  • 主要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为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提供物质基础。可选择禽蛋类、瘦肉类、豆类及其制品

  • 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将高蛋白食物制成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和吸收

 

高维生素饮食

  • 维生素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助于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使恢复正常

  • 可选择谷类、花生、绿色新鲜蔬菜、水果、果汁等,以补充维生素 B、C 和叶酸等

  • 需要注意的是,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宜烹调时间过长,以免损失维生素

 

食物制作过程注意消毒

  •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抵抗力弱易并发感染,在制作食物时应严格消毒,决不吃生冷或不洁的食物

 

一般防护

  • 注意口腔、会阴及皮肤清洁卫生

  • 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湿度适宜,要控制亲友的探访,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 同时避免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如果必须外出最好戴口罩。如果条件允许可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化疗后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现象,不必过度紧张,但也不容小觑,及时处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