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障IPO,蚂蚁剥离相互宝,分摊费用暴涨800倍,弃儿如何优雅地活下去?

免费加入,后续分摊费用暴涨800倍,深陷虚假宣传风口浪尖的“相互宝”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但回看其短短的发展历程,自上线始,便波折不断。从脱离保险属性的更名,再到蚂蚁集团IPO计划中意将其剥离,都让相互宝的走向更加扑朔迷离。

 

对“相互宝”来说,除了被迫更名之外,更致命的或许是不久前的那篇点名文章,来自于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布的一篇题为《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文章直言:“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0.png

随后不久,即9月22日,蚂蚁集团在IPO注册稿“重大事项提示”部分新增内容称,考虑到相互宝并非受适用法律法规监管的、规范的保险产品,其运营主体也并非保险业持牌机构,为了确保相互宝业务平稳运作,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将采取积极措施严格防范风险,并和控股股东一起依据承诺承担相应的风险兜底责任。如因各种原因相互宝无法满足合规性要求,不适合蚂蚁集团作为上市公司继续经营,则蚂蚁集团将剥离相互宝业务。

 

监管点名、被集团剥离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或是其为加速扩张而虚假营销的原始驱动力。

 

 

01

华丽上线到无奈改名

“相互宝”的原名为“相互保”,本由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和蚂蚁金服联手于2018年 10 月 16 日上线推出,实际该产品承保方为前者,以蚂蚁金服为背书、在支付宝平台推出。

 

“0元加入,先享保障。”

 

一开始,加入相互保的群体暂时不收费,但需要芝麻信用分 650 分以上,加入后如果有成员遭遇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等 100 种重大疾病,在等待 90 天后提供相关证明可获得理赔,成员年龄 39 周岁以下获 30 万元,40 - 59 周岁为 10 万元,出资人为加入的成员平摊费用,支付宝会自动扣款。

 

平台只是单纯地扮演担保方、确保成员疾病真伪、向其他成员收取平摊费用转向生病成员,并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相互保收取赔付金的 10%(现相互宝该为 8%)。

 

上线仅一个多月,“相互保”的“参保”人数已超2000万。

 

然而,作为一款“团体重疾保险产品”,“相互保”在产品报备、销售等环节却存在诸多违规。

 

“相互保”的保费是根据实际发生的赔案进行事后分摊,与备案材料中的费率计算方法存在明显背离。业内人士称,“相互保”具有简单采用赔款分摊、基本没有针对会员的风险细分和差别化费率、保险公司不承担最终风险赔付责任等特征,不符合保险原理。

 

而随着信美人寿被监管约谈,“相互保”上线43 天后,发布声明称将更名为“相互宝”,并解释该产品非保险产品,只是一项网络互助计划,新的相互宝由蚂蚁金服孤立运营。

 

改名其实就重新定义了其本质——网络互助。“相互宝”不是一款保险产品,而是与水滴互助、轻松互助等平台性质相同。作为互联网时代造就的宠儿,这些互助计划仍然被很多中等或低收入群体视为救命稻草。

 

当前老百姓对医疗健康越来越重视,希望有更高的医疗保障服务,但市场上的重疾险等产品普遍价格较高,性价比却不高,“相互宝”的被受青睐正是切中了这个痛点。不过互助计划只能算作保险的补充,不能替代保险,想要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意外等风险,还是得配置更完善的保障。

 

 

02

分摊费用飙升到理赔门槛提高

另一个被大众诟病的,是“相互宝”飙涨的分摊金额和理赔门槛的增加。由于准入门槛低,支付宝上已经有超1亿加入“相互宝”,截止今年10月第一期,平台已经帮助67799位成员。

 

根据“相互宝”的分摊明细,2019年全年保契的“相互宝”账户仅分摊29.14元,而截止2020年10月第一期,账户已经分摊了61.67元。2019年上半年,账户的每月分摊大概都是几分钱到几角钱不等。从2019年7月开始,“相互宝”分摊金额明显上涨为2-3元一个月;今年5月开始,分摊金额稳定在每月8元左右。

1.png

2.png

从最开始每月只分摊1分钱,到现在每月分摊8块钱,这800倍的差距,确实让很多加入了的互助成员感觉到被骗。毕竟最初的噱头,就是因为分摊金额足够便宜,才吸引了这么多人加入。可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分摊也越来越多。

3.png

从“相互宝”的加入条件来看,其门槛相较重疾险等更低。只要为支付宝完整实名认证的会员、身体健康状况付合健康告知的要求、通过以芝麻分为基础的综合准入评估,即可加入。同时,“相互宝”仅约定单起案件分摊额不超过0.1元,并未约定年度保费上限。

 

根据平台公开数据,2019年1月当月仅救助2人,而截止到2020年9月,当月救助人数已经为6208人。

 

“相互宝”曾解释救助人数上涨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相互宝”总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患病成员人数增加;其次,用户加入相互宝后有3个月等待期,等待期内患上重疾不符合救助规则,所以等待期过后符合救助规则的重疾成员数会变多。

 

自“相互宝”创立之初,关于其低门槛是否会遭遇逆选择的问题就被广泛讨论。其救助人数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加入用户的增长速度,且近几个月增速较快。在这种机制之下,相互宝是否能够规避逆选择的风险呢?

 

面对上涨的分摊金额和各种质疑,压力巨大的相互宝不得不提高理赔门槛。2020年1月1号,“相互宝”就开始实行了新的规则,理赔标准提高了不少。随之而来的,则是患病会员投诉理赔困难的问题。在某投诉平台上,有三十余条关于“相互宝”拒赔的投诉,下图为其中之一。

4.png

新的规则实施后,甲状腺癌基本赔不到了。最早“相互宝”的规则中,把甲状腺癌当做重疾理赔,最多可以理赔30万。后来申请理赔的人多了,“相互宝”把甲状腺癌从重疾挪到了轻症,减少为赔5万。现在干脆就不保一般的甲状腺癌了,只保比较少见的重症甲状腺癌。

 

提高理赔标准对于加入互助的会员有利有弊。作为健康的人,以后分摊的金额可能就减少了,但弊端是以后如果自己生病了要理赔,难度也相对增加了。

 

其实把甲状腺癌剔除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新的重疾险定义修订,很多保险产品也对甲状腺癌有了分级。轻症甲状腺癌治疗相对简单,花费较少,理赔金额也相对少。

 

规则的随意变换对于老用户是不公平的。很多老用户参与的时候,甲状腺癌是正常保障的,当其他人申请理赔30万、5万,也正常参与分摊互助金了。规则更改后,即便是以前加入的以前参与过分摊的人,也不再保障甲状腺癌。

 

按理应该是2020年之前加入的用户按照之前约定好的规则来,之后加入的,再按照新的规则走。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何时加入的“相互宝”,一旦患病想要拿到互助金,就看首次确诊的时间点,适用的是哪一版健康要求,而不看加入时使用的哪一版健康要求。

 

互助计划从作用上看,跟保险产品似乎并无区别,但细看条款,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投保人买的保险,从订立合同开始到合同解除,各项条款基本都不会变,该保的继续保,该赔的照样赔。所以网友吐槽归吐槽,也更加理解了“相互宝”并不是保险。

 

 

03

从低价宣传到诱导营销保险

保险的本义是美好的,是转移风险。而保险的营销方式,却一直被人诟病。从保险代理人展业开始,保险就一直被不诚信的代理人污名化,野蛮生长后造成了一种保险不可信的认知。

 

如今,保险行业逐渐去掉了污名,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才涌现,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愿意买保险。但互联网保险平台的一些玩法,使得保险这个行业在中国又要被二次污名化。

5.png

正如水滴互助、轻松互助构建场景的目标一样,“相互宝”也希望把互助用户转化为保险用户。而在转化的过程中,“0.01元升级400万保额”这样的吸引眼球字眼,不免让人觉得有销售误导嫌疑。

把用户以0.01元的低门槛吸引进来,在用户购买了相关保险产品后,然后再每个月自动扣款更高额的费用。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你以为的“薅羊毛”,其实是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割韭菜”。

6.png

为何“相互宝”还在违规的营销话术边缘试探,难道已经忘了友商微保收到的罚单了吗?

 

今年8月,银保监会的一份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腾讯旗下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在手机网页“微医保住院医疗”投保页面以“领取”代替“投保”,以“仅剩XXXX份”进行营销,且未引导客户如实进行健康告知,违反了保险法有关规定,被罚12万元。

 

除了被罚的“饥饿营销”陷阱,保险营销宣传中,还存在上述低价诱导的陷阱。很多用户认为,自己是被0.01元的优惠价格“骗”进来,却不知掉进了每月几十倍上百倍高额扣费的陷阱。

 

不置可否,进入投保页面后,确实写明了次月保费21.63元起,表层来看,平台与用户之间存在抓重点的差异,容易造成理解断层,而更深层的,就是平台偷换概念,将投保的实际门槛费用进行了简化。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移动端的普及,在线保险销售平台急速发展,成为拉升保费的主力之一。“相互宝”虽然已经不是保险产品,但也一直位于蚂蚁金服的保险板块中,为蚂蚁金服贡献收入仍然十分重要。

 

在蚂蚁集团提交的招股书中,保险科技为其指趾金融科技板块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保险科技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累计达518亿元。

 

随着蚂蚁的保险版图不断变化,在合规经营的强压下,“相互宝”会否从主打产品变为冷宫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