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型北极科考团排除万难胜利返港 也带来了坏消息
在破冰的北极星号
当地时间10月12日,在被冰面覆盖的北极中心地带漂流了389天后,德国Alfred Wegener研究所的北极星号破冰船返回了不来梅港。这次一年多的航行让科学家们带回了有关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影响的重要信息。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几乎取消了所有的科学探险活动,但由于国际科学界的广泛支持以及该团队所做的巨大努力,使得这次科考任务得以成功继续。
尽管面临所有挑战,该探险队还是成功实现了其目标:在一年的过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确地研究气候变化的中心,从而通过决定性的一步来增进对地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
本次科考任务负责人Markus Rex教授说,他和来自20个国家的300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目睹了“一个真正迷人而独特的地方”。
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的确应该尽一切努力利用这仅有的一线之机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个世界。”
Rex称,在返回之前,科学家们亲眼目睹了全球变暖对北极冰层的巨大影响,该地区被视为“气候变化的震中”。
Rex说:“我们目睹了北冰洋是如何消亡的。当我们透过船窗向外看,或者走在脆弱的冰面上时,都会看到这一过程。”
在强调北极海冰面积的融化程度时,Rex说:“我们在执行任务时能够穿越大片开阔的水域,有时甚至能延伸到地平线。我们发现很多冰层已经严重退化、融化,变得又薄又脆。”
“无冰北极”
Rex说:“如果我们不立即和大规模地应对全球变暖,那么夏季时,北极将变成‘无冰北极’,这也将对这里的天气和气候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冬季时,北极中部仍然是一片迷人的冰冻景观,但冰层厚度只有40年前的一半,而我们冬天的经历的温度几乎比125年前Fridtjof Nansen在他开创性的北极探险中体验到的温度高出近10度。”
北极星号破冰船的本次任务命名为MOSAIC,该任务用了超过一年的时间收集有关大气、海洋、海冰和生态系统的数据,以帮助评估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和世界的影响。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在围绕北极星号半径最大为40公里的海冰面上设置了四个观测点。
研究人员在极夜期间从冰层下采集水样,以研究植物、浮游生物和细菌,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在极端条件下是如何运作的。
这项耗资1.65亿美元的探险带回了150TB的数据和1000多个冰样本。
Rex说,团队在全年内几乎连续不断地测量了超过100个参数,希望这些信息将为理解北极和气候系统提供突破。
研究海冰的物理学家Thomas Krumpen说:“对我们来说,第二阶段工作已经开始,即数据分析。这次科考带回了许多数据,在未来十年中,我们可能会忙于处理它们。大量数据将用于模型开发,以帮助我们预测20、50或100年后的热浪、暴雨或风暴。”
自从北极星号于2019年9月20日从挪威特罗姆瑟出发以来,科学家们经历了长达数月完全黑暗的极夜,温度低至零下39.5摄氏度。期间,研究人员还看到了60多只北极熊。由于北极熊靠得太近,他们不得不鸣枪警告。
但更大的威胁是春季爆发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这也使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北极滞留了两个月。
一个跨国科学家团队原本计划作为替补队员来接替那些已经在冰上度过数月的研究人员们,但因为各国政府为了阻止新冠病毒扩散而取消了航班,因此不得不为此重新制定计划。
在此次探险过程中,北极星号破冰船沿着一条风动路线(即北极贯穿流)在3400千米的冰层上蜿蜒前进。
这次航行对后勤补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为科学家们提供补给。在最初的三个月中,北极星号承载的货物包括14000个鸡蛋、2000升牛奶和200公斤甘蓝。
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员Radiance Calmer于6月至9月在极星号上工作,她表示,踏上冰层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她说:“如果你集中精神,你能感觉到它在移动。”